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杜甫《春望》:花儿为什么都不红了?
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杜甫《春望》:花儿为什么都不红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诗里的大牛人,有什么区别呢?
官方的评价是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从他们写诗的格式来看,李白以古诗为主,不太讲究格律、对仗,自由奔放;而杜甫的律诗让唐诗水准提升到了很高水平,严丝合缝,堪称中国文字的美学巅峰。
但再读读他们写的内容,就会发现,李白大多数是关注“我”的感受,这个“我”不光是李白自己,还是人,他的诗以人为本、人文为出发点,讲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讲天人合一,讲人的意义。而杜甫的诗中更多的是“国”和“家”,讲人的社会关系,讲一个人如何在社会责任和意义当中保持自身的本心。
回到这首《春望》,同样是讲一个国家战争的诗,很容易和杜甫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联系起来,这首可以当做那首的前传。
理解了这一首的悲苦,就能明白那一首的狂喜因何而来;理解了这一首的“家书抵万金”,也能懂得那一首“却看妻儿愁何在”的释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头一句是描写被敌军攻占的故国,一个“破”字,一个“深”字,满满的伤感,但诗人同时也写到尽管国家亡了,我也逃离了城市,但山河没有变,草木没有变,这是希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四句是千古名句,花和生命的连接是诗人常常可以感知到的,因为花的花期很短,很容易联系到人生的起伏,以及生命从诞生、成长、绽放、凋落这个过程。大部分人会在花落时看到美,一种伤感的美,比如《红楼梦》里黛玉看到花落想到了自己青春的陨灭。而看樱花的人不是看它的绽放,是看它从树上落下来,也是一种关于绝美消亡的审美。
如果花正盛开的时候,怎么会伤心呢?结合上一句,诗人因为国破离城,所以看到了路边盛开的花,都溅上了自己的眼泪,因为这么美的花还留在这里,诗人却要逃难去了。
自然界的美和丑,都是人赋予自身的遭遇而有了感情色彩。同样的花,在别的地方是欢庆和欣欣向荣,但在战争下,在诗人的眼里都是伤感物;同样,平时听起来悦耳“鸣翠柳”的鸟,这时鸟的影子和一声鸣叫都叫人“惊慌失措”。
后四句回到了现实世界,烽火连天,家人隔绝,和自己陪伴的只有那白发,而它也越来越短,连一根簪子都扎不上了。
活着是这时候最大的目标,咬着牙也要活着。
十八花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