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年对光明的守望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今年是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扶贫工作组驻村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我亲身参与这项工作也已经有五年了。这五年里,我积极认真地去做这项工作,收获很多。而在最近的一次春节前慰问入户走访了一户盲人家庭之后,我的思想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让我从内心深处又一次感知到了这项工作无比重要的意义。
  这户人家,说是一户,其实也只剩下一位七十八岁的盲人老太太了。五年里,我也多次到过她的家里送慰问品和药品,但每次都有些匆忙,说不了几句话,只记得老人家总是笑盈盈地迎在门口,走时还要送出一截。
  春节前的这次慰问,是和医院的党委书记一起去的。书记对老太太格外关心,和她聊了很长时间。
  “您平时就一个人生活吗?”
  “是呀!老伴儿走了快二十年了,肺病不得动了,伺候了两三年走了。”
  “您看不见多久了?”
  “有七十多年了,三岁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发高烧,好了之后眼睛里流脓了,之后就看不见东西了,就只能分得清黑夜和白天。”老人说起话来很干脆,也很清晰。
  “您还有什么亲人在吗?”
  “还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打工,不常回来。”这一次,老人的话语并不连续,顿了顿又说:“原来有个儿子了,四十岁时得急病死了,媳妇带两个孩子改嫁了,过年也回来看看我。”
  我的内心突然紧了一下,认真地看了看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紧闭而塌陷的双眼,佝偻且瘦骨嶙峋的身子,脸上的皱纹深刻又密集,两只把着炕沿的手上布满青筋和老茧。那一刻,我在想,这样摇摇欲坠的身子,是如何扛起如此苦难的人生的?
  老人大概也感受到了屋子里沉闷的气氛,笑了笑,继续说:“我挺好的,1989年大地震,老村的窑洞跟土房都倒塌了。第二年,政府就给建了新村,一户一厝院子,三上三下六间大瓦房,比原来窑钵儿强多了。”
  “自己一个人生活困难大吗?”
  “习惯了,家里的盆罐,脚步的深浅都在心里了。小活儿都能干,大活儿有村里和工作队的孩子们给帮忙了。我这就是天黑了睡觉,天明了起来。烧水做饭用电磁炉,不用烧火打炭,惬意得很。”
  老人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这让我悬着的心逐渐放松下来。开始仔细打量这个简朴的屋子。很难想象一个盲人的家竟然能收拾得如此精致。地面由最普通的红砖铺成,但每一块都被擦得铮明瓦亮,像包浆的文玩一样,晶莹剔透。黑色的铸铁火炉一尘不染,像刚刚保养过的皮鞋一样闪烁着光亮。正面柜子上摆了一张照片,老人端坐在山清水秀的亭子里,睁开了双眼,脸上也没有了褶皱。
  队长开玩笑地问:“您这张照片眼睛是好的呀!”
  “哈哈!”老人有些腼腆地笑了。“这是孙子们给弄的,我也看不到,这会儿有好技术哩!”
  “您这个乐观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呀,生活重重苦难,却从来没有过一丝抱怨,仍然积极面对。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不如您呀!”
  我想,书记的话是跟老人说的,也是跟我们说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困难面前,我们常常怨天尤人,把一时的困难当作是前进的阻隔,发牢骚的有、推推脱脱的有、甚至躺倒不干的也有。
  “还哪有什么抱怨呀,要不是村里管,我早就不在了。活得岁数大,啥好政策都赶上啦,这里里外外都是国家给的。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你们在城里生活更好,更应该开开心地过。”
  屋子里一瞬间地响起了真挚而热烈的掌声。
  临走时候,老人坚持要把我们送出门口。望着她瘦小而坚毅的身体,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位盲人七十五年来受尽命运之苦,然而却执着地守护着一片光明。她虽然无法看见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但内心却闪耀着比阳光还要璀璨的光芒。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光明,她却无时无刻地在制造着光明并且照亮整个世界。
  我深深地反思着自己过去有些急躁的工作态度,同时,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如同一颗被点燃的火种,熊熊燃烧起来。我不再把工作视为一份冰冷的任务,而是将自己的真心与热情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
  实际上,参与扶贫和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它让我们在给予的同时,收获了更多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珍贵财富,那是人性的光辉,是爱与希望的传递,或者最终,我们的收获将会更多。□李宏英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