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姓最早发源于陕西西安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漫画王峰


  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据《风俗通义》所载,周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其谥号“文”为氏者,是为陕西文姓。
  2.出自姜姓。据《路史》所载,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今河南省许昌市),后被楚所灭,子孙以文叔之字为氏,是为河南文姓。
  3.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卫国将军孙文子声望极高,子孙以祖字“文”为氏,以示仰慕,是为河南文姓。
  4.出自妫姓。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为舜帝后裔胡公满之后,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其后人以其名“文”为氏,是为山东文姓。
  5.改姓或其他。五代后晋时,因避讳晋高祖石敬瑭之名,敬姓改文姓,宋代文彦博、文天祥之祖皆为敬姓;满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罗特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改姓文;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得姓始祖
  文姓主要源出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另有出自姜姓,炎帝后裔许文叔之后和出自妫姓舜帝后裔孟尝君的文姓也都是今天文姓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文王。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季历死后,他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发展,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子牙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西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伯在位五十年,病逝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了灭商大业,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了周朝。周武王追谥父亲西伯为周文王,后人有以此谥号为氏者,称为文姓,周文王亦被尊为文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文姓最早主要发源于今陕西省西安。河南、山东也都是文姓发源地之一。其中陕西(周文王一支)文姓为发展主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姓族人播迁于江淮一带。如辅佐勾践成就大业的越国大夫文种,即是今湖北江陵一带人。西汉时,有安徽文姓迁入四川。《齐东野语》载有:“蜀中多文姓,为茂族,汉文翁之后。”文翁即汉景帝时蜀郡守,原为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汉至三国时期,河南、山东、山西为文姓繁衍望地,山西文姓以“雁门”为其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文姓也加入到中原士族南迁队伍之中,这次南迁奠定了后来南方文姓旺于北方文姓的基础。唐宋时期,史料记载文姓活动地点主要在山西、河南、四川、江西、江苏等地,尤以江西、四川发展最旺,同时,这两地后来成为南方文姓的繁衍中心。明朝时,山西文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周边各省及安徽等地。抗元英雄文天祥(南宋江西人)后人在河南、四川一带繁衍旺盛,北宋画家文同之后人在四川境内亦呈兴旺发展之势。此期,见诸史册之文姓名人辈出,堪称为文姓发展史上之最。清代以后,文姓更是广播于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如今文姓以四川、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多此姓,以上五省文姓约占全国文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
  宗族特征
  1.文姓人口以四川为最多,次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为多。是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2.文姓名人源远流长,从春秋辅政勾践成就霸业的文种,南宋书《过零丁洋》以表气节的文天祥,到明代大画家文徵明,清代《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无不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
  3.文姓字行辈分排序井然,意味深长。如文暖玉所修《文氏宗谱》中有山东莱阳文姓一支字行为:“硕贵时恩,起丰玉同,洪献志瑞,林甫春荣。”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文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文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文彦博直言上谏 叫停“面子工程”
  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自幼年时起便聪颖过人,21岁进士及第,一生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载。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元丰一年(公元1078年)黄河水患泛滥,当时负责黄河治理工程的宰相王安石提出用“浚川耙”来疏浚河道。文彦博心系黄河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走访了很多水患多发地区,实地调研后,发现用“浚川耙”效果甚微,而朝中百官怕扫了现任宰相的“面子”惹祸上身,谁也不敢说出实情,从而让这项“面子工程”大行其道,劳民伤财。
  文彦博冒死进谏,上奏给宋神宗道:“黄河的水患用浚川耙根本无济于事,即使愚蠢至极的人都知道没有效果,我不愿跟着他们胡说欺骗您。”宋神宗随即派人前去调查,结果正如文彦博所说,随即就叫停了用浚川耙治理黄河的“面子工程”。
  文彦博不畏权贵,直言进谏,不仅帮助朝廷及时止损,而且免除了数以万计的老百姓的劳役之苦。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