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神
工匠之神
姚重华还没成为帝舜时,曾经是个匠人,或者说是手艺人,会一门不错的手艺——制陶。
尧舜时期,尚处于新石器时代,制陶是人类掌握不久的新本领、高科技,陶器是最具科技含量的器物,家里有几件盛放东西的陶器,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就像现在家里放几辆豪车。姚重华是制陶高手。黄河岸边的人制出的陶器都裂纹,姚重华去了,相同的地方、一样的陶土,经他手做出的陶器就不一样,无裂纹,而且漂亮、结实。很快,姚重华就成为人气王,在荒凉的黄河之滨,“一年而所居成聚(村落),二年成邑(城镇),三年成都(京城)”,没过多长时间,姚重华就被帝尧禅让为部族首领,后人称为帝舜。可以这么说,姚重华是中国史上唯一工匠出身的帝王。
如今,各个行业供奉的行业神,都是早期工匠。姚重华尽管贵为帝舜,因为制作过瓦盆陶罐,被奉为陶神也说得过去。古代,凡社会所需、百姓所用,都有专门的制作工艺和随之而来的工匠。《周礼》称各行各业的工匠为百工,“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世间需要多少种器物就有多少种工匠,百工只是个约数,如同民间所说的三百六十行。这么多行当,大家都想请个名气大的神仙或帝王当祖师爷,护佑本行业兴旺发达。如此一来,与某种行当沾边的神仙、帝王、名人就不够用了,有的不得不身兼数职,比如神农氏就身兼雕塑业、成衣业、帽业、盐业、度量衡业、粮食业、糕点业、医药业、农业的祖师爷,还有关公关老爷、鲁班,也兼做多种行业神。
古人论及尊崇的人和事,一曰神,二曰圣。神是什么?即超凡脱俗、无所不能,比如翻云覆雨、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中国的神仙谱系十分庞大、等级分明,且不说运筹帷幄、建功沙场、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连野夫村妇做了有功德的事,也可以在村头建起一座小庙,供后人敬奉。“圣”却不是随随便便叫的,两千多年来,被后人真正称“圣”的,只有文武二圣,即文圣孔夫子、武圣关夫子。读《周礼》,令我感动的是将匠人所做之事称为圣事。《周礼·考工记》将世人分为六类,百工(匠人)排在第三位,仅在王公、士大夫后面;第四是商旅,第五是农夫,第六是妇功。农耕社会中,匠人无所不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是无可置疑的能人、智者,因而,“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做圣人之事的匠人,也可称为圣人?
赞美匠人,可以说他是位“能工巧匠”,说某位匠人的本领大,可称其“神乎其技”“巧夺天工”。雕凿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汉画像石的,不是雕塑师,而是石匠;建成故宫连片宫阙的,不是什么建筑家,而是一辈又一辈的泥瓦匠。《核舟记》中说的那位“技亦灵怪矣哉”的王叔远,也不是雕塑家,只是位细木匠。中国的古代文明如果是座宏丽的大厦,固然离不开舞文弄墨的文人、高坐殿堂的帝王和建功沙场的将军,同样离不开匠人。
我在乡村那些年,见过无数匠人,木匠、铁匠、石匠、泥瓦匠、画匠、裱糊匠、油漆匠……他们长相不同、性格有异,敦厚憨直者有之、爽朗旷达者有之、干练精明者有之,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有师承、凭手艺吃饭,终其生、守其事,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提及他们的行业神明,都是一副无限向往的神情,决不容亵渎,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他们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的先师创立了某种技艺,他们则用工匠精神,一辈辈一代代传承,人类文明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
韩振远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