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传统 守正出新

——记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王国柱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谈起山西文艺界,文坛有两座“山”,一个张石山,一个韩石山,都是“晋军崛起”的中坚作家;山西书坛有两根“柱”,一个赵国柱,一个王国柱,都是醉心书法、卓有成就的顶梁柱。

2024年12月8日,在山西文艺大厦16层会议室,一场题为《字理与字法——书法技法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主讲人王国柱、石文贞,都是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创作奖获得者。

兰亭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与戏曲梅花奖、电影金鸡奖、电视金鹰奖一样,都是艺术门类的最高奖,即官方举办的书法界最高奖项。“兰亭奖”每三年举办一次,迄今已经举办八届,我省仅王国柱、石文贞两人先后获得过兰亭奖佳作创作奖。王国柱继入展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之后,又获第四届“兰亭奖”佳作三等奖,是山西人首次问鼎兰亭,打破零记录。

王国柱字清石,号三舍堂主、河东孤山,另号迟夫。现为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作品获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三等奖、第十届“国展”优秀奖、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第四届“兰亭奖”佳作三等奖。

潜心书学,大器晚成登兰亭奖台

“春阳发草木,美好同一时”。国展奖、兰亭奖,无疑是王国柱的高光时刻,但绝不是他学书的终点。年近古稀的王国柱,对传统文化扎根深厚,研究颇远,从文字起源到以书法思考艺术,思考人生,探索中华历史之奥秘。

为了书法艺术,从晋南农村刚毕业的高中生,走进军营携笔从戎,再回到山西蛰伏二三十年,“研读书论,苦练不辍,废纸三千”,北上求学,请教名家,终有所得。曾任省书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的田树苌,与王国柱有三四十年交谊,惺惺相惜,彼此熟稔,他评价:国柱的行草着力于二王、颜鲁公,楷书出入钟王虞褚诸家,并兼及魏碑篆隶。国柱后期的努力与收获,为事半功倍作了最好的诠释。他的成功,说明勤奋努力不可缺失,但更重要的是书学理念与学习心态。

生于“五零后”晋南农耕文化世家的王国柱,少年时,被家中老宅正堂悬挂着一幅晋南“铁笔”娄道南的行书对联和题写给祖爷爷的一块牌匾所吸引,由识读到摹写,产生浓厚兴趣,在学校坚持写仿,与美术老师一起出黑板报,画报头,抄写“大字报”,也就是从那时起,逐渐痴迷上了写字画画,舞文弄墨。

步入青年,他就读于万荣中学高中,学校仅有的一位美术老师大多时间被抽调在省城参与教材编写、课本插图,国柱的课余时间几乎承担了美术老师的大半校内工作,在当时已然是小有名气的美术人才。高中毕业,迟迟没等着全国高考的恢复,被县城一国营单位招用为合同工,冬天的一个下午,他正在县城露天体育场外的墙壁上书写两米见方的美术字,被正在运城地区征兵的部队首长看见,当场赞扬“了不起,了不起”,随即被特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文艺战士。

他说,是写字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部队,他一直从事军营文化宣传工作,先后当放映员、广播员,提干后为团政治处书记,从未离开笔墨,延续着这份热爱,发挥着他的特长。1984年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后分离为独立央企,他从事企业党群思想政治工作。

在部队,养成了他自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规律有度的生活方式,他说,十年的历练令他受益一生。部队这座熔炉是锻造好钢的地方,也是能够塑造一个人世界观的所在。从部队相对封闭垂直的状态转为企业后,拓展为横向的广阔舞台。王国柱如鱼得水,从业余爱好逐步转变为专门职业,他先后拜访了省城著名书画家董其中、姚天沐、林鹏、田树苌等,开始接触到当年山西的书风画派。他如饥似渴,将他认为的名家字帖,夜以继日进行临摹。他信奉熟能生巧,下了许多笨功夫,也走了一长段的弯路。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如同路不会永远笔直一样,弯路也是人生难得的财富。韩愈有云:圣人无常师。王国柱向山西省内高手学习,赴京向全国书法大家请教,追源头找脉络,问名师见高手,连续三五年求学问道,聆听过诸多全国著名学者教授的学术讲授,接受多位导师的技法传授。从理论到技法,使国柱的书法水准进入了高起点、高标准、高速运行的轨道……几番寒暑,书风丕变,面目全新。短短几年,先后获得了第六届“新人展”三等奖、第十届“国展”优秀奖、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第四届“兰亭奖”三等奖等十多个奖项,入展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专业展达20余次。其中,获得第四届兰亭奖三等奖,成为山西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作者,填补了本省在此项奖项的空白,为山西争了光。

过了不惑之年,王国柱才在书法界崭露头角,大器晚成的他,在宣纸书案前躬身匍匐前行了30年。他用热爱诠释了对书法的钟情,也用长期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书法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没有一块短板不需要去弥补,他没有辜负岁月,厚积而薄发,走上书法界的高点。

传承书法,身体力行担领衔重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024年5月,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山西展区在太原举办,王国柱承担了对外宣传的书法专业顾问,并在展厅做了《临摹与创作的转换路径》公益讲座。此次展出的包括山西34位作者在内的共400余幅行书、草书作品中,令他欣慰的是,其中一些是他的弟子。他说,“作为一名山西书法老作者,为之触动,将不负书法人的使命和担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懈继续努力!”

早在十多年前,任山西省书协副秘书长期间,王国柱分工负责书法培训工作,就开始策划组织数期全省骨干的培训,扩大书法队伍,提高整体水平。这段经历,让他看到基层书法爱好者的渴望,找到传承书法的渠道。

2012年秋,他在太原市小店区一座写字楼创办了工作室——三舍书院。初衷就是为志同道合的书友们搭建一个读书研究、临古创作的活动场地,交流传道,教学相长。经过潜心经营,已成为书法研究、课题教学、艺术创作、书学交流、展览策划等于一体的非营利性传承传统文化工作室,先后培养了诸多省市级及全国的书法创作骨干。2020年,王国柱入选为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

上门求学者中,年龄有别,层次不一,王国柱因材施教,重点培养。数年来不论在院校授课,还是在工作室教学,他都坚持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年轻骨干。曾有两位在读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慕名前来学习技法,通过理性强化,量与质的加压,缩短了学习路径,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还有省内外多所中小学任教的美术老师,他们大多是美术专业毕业,没有书法基础,经过集中培训和分散教学,都成为市县区书法骨干教师,有的在省展中频频获奖,向国展目标冲刺。

中国书法具有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历史,不同的书体由萌芽到成熟,不断发展,不断纯化。对于当今书法教学,是让学生先学成熟期的,还是先学萌芽期的?面对提问,王国柱自有一套方法:对于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可借鉴院校教学大纲,理论与技法同时教授。书法理论包括史论、评论和技法理论,在技法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技法。一步一步由浅至深,系统教学。同时,还会增加学习文字学、中国哲学,明晰经典碑帖中的文化内涵。简而言之,就是读帖,读不懂古帖,入不了门儿。学习书法,需要研究,这就是大课题,不是拿起毛笔会写字那么简单。

作为领衔人,王国柱坚守使命,传道、授业、解惑,因材施教方为正途,他认为,书法教学课题的设计,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而拟。对于一般的书法教学,可采取从后往前的顺序,补课式的循序渐进,技法与理论结合,使其便于理解和掌握技法之难度,增强信心,提升兴趣。

在行书教研方面,王国柱把《从王羲之到颜真卿行书的发展与演变》作为重点课题之一进行研究。400多年间,王羲之书风对北魏的影响;唐楷在魏碑里吸取了哪些元素;中唐颜真卿行书的取法,是如何将晋人、北魏、初唐及民间经典融为己用,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二座高峰,使宋以后的书学者无不学颜,传承至今。弄清每每变化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的,避免让学生盲目学习,不明就里,只知皮毛,不知其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实践证明,除了课堂教学,有机会走出去,带着课题到目的地游学,是很实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王国柱先后带学生到王铎故里、西安碑林、龙门石窟、平阳麻笺、长平汉皮纸(桑皮纸)、泾县宣纸等现场访碑、观摩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在十二届国展行草书展厅,他带领学生近距离观摩国展入展获奖作品,对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取法到章法、线条质量以及作品的不同制式、书写材料等方面,予以分析解读。这幅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还存在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进一步调整,使大家在创作时更有目标,心中有数。

带上纸质碑帖到西安碑林、泰山、曲阜等地访碑,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墨迹,什么是拓碑,什么是刻帖,近距离观摩原碑的刀法,透过刀法加深理解刻碑之前的墨迹笔法,继而熟悉为何不同书体要用不同的笔法体系。

为传承中华书法艺术,王国柱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受邀到基层,到各市、县、学校、企业做公益讲座,答疑解惑,身体力行普及书法知识。先后在太原、吕梁、运城、临汾、大同、朔州、忻州等市县做公益书法讲座20多场次,受益者上千余人次。

近年来利用培训中小学书法教师,为中小学校题写校名、校训等,支持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免费为省内小学校书法课堂赠送示范作品。

谚语有云: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王国柱鼓励学生参与省市及全国书法展,不定期在工作室或市区展厅给学生举办结业展、交流展,取长补短,培养锻炼学生创作能力。2021年,在太原晋宝斋成功举办“滋兰树蕙”三舍书院书学交流展,展出工作室师生60人100幅书法、篆刻优秀作品,在省城书法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十多年书学教学,经王国柱教学指导的学生成千上百,很多跟随王国柱,潜心研学书法理论与技法,进步很快,成绩卓然。

楮墨之间,研读经典得纯正古法

书道尤难,难尤痛苦,然痛并快乐着,真吾平生第一“痛快”事!

古稀之年仍身姿挺拔,他言谈中军人气质不改;操着一口万荣方言,他待人接物自带万荣幽默。“我有三个孩子。”不熟悉的人只读懂字面意思,等他去解释才恍然大悟,一个女婿半个儿,两个女儿加上两个女婿,可不就是三个孩子。

时常或是周末,三舍书院总是清幽静谧,翰墨飘香。

偌大的书法教室,南面正面几扇落地玻璃窗阳光明媚,绿植生机勃勃,东西两面墙上经常贴满了王国柱新作和学生们的习作,西北角还有个厨房。教室东侧是他的书房,宽敞明亮,大大的书案上堆满书籍,一本本文字学的专著勾勾画画,平常的学习笔记一摞又一摞,这便是他工作的日常。

间或,有相熟朋友前来,一壶茶谈天说地,自在随性;一杯酒畅谈书艺,古今皆宜。在朋友眼中,王国柱善恶分明,有风骨敢直言,磊落爽快,是个大丈夫。在书家眼中,王国柱踏实研究,不浮夸不藏私,观点明确,是个肯下笨功夫的读书人。几十年来,在书学的路上,舍得时间,舍得精力,舍得花银子,逐步把这“三舍”既作为一种投入,又当作一种求学精神,也是学习书法的心态。影响着身边及前来求学的诸多学生的学习动力……

“写字在古代本来就是读书人的事,哪个读书人不会写字,这就类似吃饭用筷子一般,是基本技能。到如今有电脑,但读书人不该忘了老本行,不能忽略写字……”王国柱的口才极好,讲起钟情的书法总是滔滔不绝。“我应该是回归传统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同时也曾是书路走向的困惑者,好在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时刻没有懈怠和放松对未来的探索……”

在与书友交流中,他始终坚持“与古为徒,尊重经典,传承传统,守正出新”的教学理念。引用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的三句话区分临帖的三个阶段,即用“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概括初级临帖阶段;“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概括临帖的中级阶段;“既知险绝,复归平正”概括临帖的高级阶段。

通俗来讲,就是初级阶段先把字形临像,以熟悉为目的;中级阶段在对原帖熟悉认识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原帖不一定准也无妨,以检验对原帖的认知能力为目的;高级阶段是对原帖意境的升华,神似重于形似,神似,即乍看与原帖有别,细看还是原帖。也即从初级阶段的像,到中级阶段的不像,再到高级阶段的像,不单单是形的变化,重在意与神的融合。只有厘清学习思路,方能走正路,求纯正,得古法,避免走弯路,事半功倍。

他认为,学书理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为书法而人生”,一种是“为人生而书法”。为书法而人生的人,从骨子里面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敬畏经典,把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之精髓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去探索,去追求,路子越走越宽。

学习书法艺术,审美很关键。没有高超的欣赏水平,是很难在一堆书贴中找到什么是好,分不清好坏,就无法提升自身水准。

品评书法作品,王国柱自有一套理论:大多从两方面欣赏。一是格调,二是技法。古人是把格调放在第一位,把技法放在第二位,古人如此,当今如此,未来仍将如此。格调属于精神层面,技法属于物质层面。技法与格调兼备者,方称为佳品。技法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学到的,但格调与境界是模仿不出来的,就像年轻人想“人书俱老”是不可能的。一幅格调与技法兼备的佳作,是对一位作者读过多少书,有多少修为,对经典古帖有多深的认知程度,手上的功力包括性格特征等综合学养的考量。技法层面的基础功课,绝非是一个作者的一日之功。要想上升到精神层面,不仅要具备技法基础,还需要与技法相关的理论做基础。而助你成为合格的书法家,除了书法理论,还有文字学、哲学、美学、古典文学、诗词、音乐等都要学习补充。我们在读古人的经典作品时,之所以能够品读出它的格调与境界,正是因为古人的治学态度与综合学养之渊博。话又说回来,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包括王铎、傅山等,他们无不都是技法高手,同时又是集文学家、哲学家、诗人、画家等于一身的博学多才的大学士。

他很欣赏曾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林鹏,在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之外,林鹏还有个身份是学者。其读书破万卷,记忆力超群,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更像一个思想家。王国柱觉得,要想在书法上达到高峰,“你不一定是学者,但必须得有学问。你不一定是哲学家,但你必须得懂哲学并会运用哲学。你不一定是史学家,但必须得懂历史,尤其是书法史。你不一定是诗人,但必须能读懂诗,否则只能是写字匠一个……”

“深入经典,取法乎上”,乃书学者旨归,但扎根魏晋,并非从狭窄的审美视野中简单的复制“锺王”,临颜摹米。也并非是唐法宋意的移花接木。通俗一点,不是就王羲之而学王羲之,就颜真卿而学颜真卿,就米芾而学米芾,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的,厘清脉络,才能明白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出新,我觉得这才是“师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如破茧成蝶一般,在几十年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王国柱一次次蜕变,学无止境,教学相长,奠定了自己在书法界的成就。如今他还担任中国铁建(原铁道兵)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受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美院书法学院特聘教授、北京汉翔书法教育教学顾问等职。2020年,他受中国书协书法传媒特邀,参加了当代书坛100位知名老书家书法作品邀请展并出席开幕式。

时值甲辰岁杪,他尽量满足前来拜访的友人要求,为其书写春联,谈笑风生,精神矍铄。王国柱说,要想走的宽,大家一起走,要想走的深,自己一个人走,现在这个年纪,不喜欢也没必要刷存在感,尽可能的减少一些没必要的社会活动,时间都是自己的,热爱也是自己的……

周俊芳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