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焰与冰霜中照见自己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走出影院时,街边的糖炒栗子摊正腾起阵阵白雾,恍惚间像是看见太乙真人的拂尘扫过山河社稷图。手机里不断跳出《哪吒》票房破纪录的新闻推送,可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却是那个烟熏妆小鬼坐在墙头啃鸡腿的模样——我们何尝不是在世俗的结界里,咀嚼着被误解的孤独。
  记得初看预告片时,朋友圈里满是“毁童年”的惊呼。当传统年画里粉雕玉琢的灵珠子变成吊儿郎当的魔童,就像看见穿着汉服玩滑板的少年,违和中透着奇妙的和谐。导演饺子给这个四百岁的神话人物纹上了属于Z世代的刺青,那些鲨鱼牙咬破的何止是命运符咒,更像是撕开了某种文化表达的茧房。
  坐在第三排的男孩全程攥着敖丙的应援手办,当冰与火在空中相撞时,塑料小人儿在他掌心折射出细碎的光。我突然想起地铁里那些妆容精致的年轻人,他们用赛博朋克配饰搭配改良旗袍,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生长出新的美学枝桠。哪吒的混天绫与敖丙的万龙甲,不正是这种撕裂与融合的银幕投射?
  邻座姑娘在李靖为儿换命那段哭花了眼妆,睫毛膏在3D眼镜上晕染出抽象图案。这让我想起老家阁楼上那本泛黄的《封神演义》,父亲用红笔圈出的“剔骨还父”段落旁,还留着二十年前我画的歪扭哭脸。如今的哪吒不必割肉还母,却要对抗更无形的偏见枷锁,这或许就是时代递给我们的解药:暴烈不必见血,和解无需断骨。
  深夜刷影评时,看见有人将太乙真人的川普口音与青铜结界兽并置解构,哑然失笑间想起故宫文创的朝珠耳机。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混搭,倒像极了火锅里翻滚的牛油与藤椒,在滚烫中熬煮出新的文化底味。当指纹解锁取代滴血认主,量子概念重释混元灵珠,老故事便在新容器里酿出了醉人新醅。
  二刷时特意观察了水墨山河社稷图里的细节,那些在IMAX银幕上流淌的笔触,竟与咖啡馆里年轻人平板电脑上的数位板画作异曲同工。传统动画师笔下的十八道工序,与程序员敲击的代码,在数字洪流中达成了奇妙共识。哪吒变身的火焰莲花每一帧都在烧钱,可那跃动的光焰里分明闪烁着匠心的温度。
  朋友的孩子就职的特效公司参与了申公豹变身镜头的制作,他说那撮始终做不好的豹子毛,差点让项目组集体“秃头”。这让我想起电影里乾坤圈解除时的粒子特效,每一粒光尘都是技术突围的印记。中国动画人不再是对着迪士尼画册临摹的学徒,他们正在用自主研发的“风火轮”,追赶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路过商场中庭的哪吒主题展,孩子们戴着仿制火尖枪追逐嬉闹,年轻情侣在敖丙冰雕前自拍打卡。文创店里的灵珠魔丸对杯卖到断货,收银台前大妈嘀咕:“这不就是阴阳鱼茶缸么?”哑然失笑间忽然懂得,所谓文化传承,本就应该带着市井的烟火气,在奶茶与拿铁的碰撞中完成代际传递。
  重看生日宴那场戏,突然注意到李靖夫妇铠甲下的常服。绣着暗纹的中衣领口,分明是当代职场父母西装里的棉质T恤。他们不再是庙堂之上遥不可及的神仙眷侣,而是会为学区房焦虑的普通家长。当殷夫人边啃鸡腿边陪儿子踢毽子,中国传统家庭里那些说不出口的爱,终于找到了具象的表达。
  雨夜翻出1999年版《莲花童子哪吒》DVD,画质模糊的片头曲里,扎着冲天辫的小英雄正在东海嬉闹。二十年间,这个反骨少年从剔骨还父的悲情走向“我命由我”的叛逆,恰似我们这代人从集体叙事走向个体觉醒的轨迹。那些骂他“毁经典”的声音,或许正如陈塘关百姓砸向魔童的烂菜叶。
  最后一次观影时,特意等到字幕走完。当“彩条屋”的厂标浮现,后排传来男孩兴奋的惊呼:“妈妈快看!姜子牙要来了!”影院顶灯渐次亮起,照见无数发光的脸庞。我知道,这簇从哪吒眼底燃起的火,终将燎过中国动画的荒原,在代代相传的讲述中,淬炼出属于东方的新神话。

□谢正义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