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见的观灯 寻不回的曲儿
再不见的观灯 寻不回的曲儿
想起小时候村里观灯的事,如今是再也没有那种视觉冲击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浑源县尹子沟村年年有观灯的习俗,正月十五前后,红火也闹得很热闹。村里的乔万良负全责,他是我们村编曲、唱曲第一人,全村四十多户人家,他有唱遍全村不同曲的美誉,在邻村上下有较强的影响力。现时三乡五里的老人们拉呱起来,都会说,人家那是观灯曲的名家。后来,村里的武德龙、张万花、乔佑等人都是由他培养出来的唱家子。
那些年闹红火村里头没电,可有那个味儿。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饭前,家家门前把彩灯点上,院子里用木柴搭起一架大旺火。在锣、鼓、镲的陪伴下,一班子故事走进来,旺火烧起来,锣、鼓敲起来,故事耍起来,炮竹响起来,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就围着旺火转起来。火光中一人踩着鼓点开始唱起观灯曲,在元宵的夜空里,那种动听的曲儿听着有一种别样的空灵感,直冲人的天灵盖。
“这个旺火笼了个阁,里头住了个老财家。心想上前对个火,我是怕叫主人说。”唱曲儿的接着再换一家,这个人唱得是沟沟梁梁行路难:“住得偏辟离村远,跌沟跌梁不好走。有心给你观观灯,谁也嫌你住得远。”唱完这一家,唱灯曲儿的就会再换一家,以此类推,走遍全村的每一户人家。
正月十五观灯唱的曲儿都是那些故事班子的人通过捕捉生活细节,观灯过程中现场编唱的。“这个旺火笼了个悬,四面又把麻秸点。你也点,我也点,一股清烟冒上天。”给村民送祝福的内容也有:“进了大门进二门,里头住了个活财神。驴驼金,马驼银,骆驼驼了个聚宝盆。”“绿茵茵的是白菜灯,紫彤彤的是茄子灯。一二灯,三四灯,山汉跑马九连灯,一班子故事来观灯。”还有反映生活趣味的:“两口子盖了个乱袄睡,你要拉来我要拽。你拉我拽图了个啥,丢了个 子活受罪。”
村里有关帝庙,进入庙院又会换个曲儿:“三人三姓三结义,张飞老爷和刘备。我问老爷哪乡来,老爷我回蒲州去。”……那场面幽默、风趣,让人看了真高兴。我原想把那些曲儿留下来,不成想当年唱曲的人都已经走了,无奈再也寻不回。
出于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为弥补丢失的缺憾,我和老同学试着编了几首,感觉那个味还是少了些。
时过境迁,如今村里早已没人住了,只剩下几个听过观灯曲的,有些东西真的是失去就再也难以追回了。
乔兴旺(浑源)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