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正月里太原女人爱簪花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早年间的正月里,老太原的街头有一抹时尚靓点,那就是逛街的妇女们头上总爱簪一朵花,颇有些唐代《簪花仕女画》中的遗风。
  簪花,顾名思义,就是将花朵作为饰物插在头上。对簪花的喜爱,体现了老太原女性的一种审美爱好。平日里的妇女们苦于日子的忙碌或物质的限制,无暇顾及自身的装扮。到了过年期间却是另一番心境,正月里头上簪花,不仅以应节景,还寄托了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和期盼。即使再家贫的人家,到了正月里,戴朵花也是要的。电影《白毛女》中杨白劳大年躲债回来,买不起花儿只扯了二尺红头绳,喜儿扎在头上也是兴奋不已,总算能图个喜庆过年的样子了。
  一本名为《民国太原》的书中曾记载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一段报道:“旧历年一恍,就过初五,年气儿走了一少半。虽然到了元宵节,女人终究是女人,纵然老到了白头发掉了牙,还要趁这个新年,戴点什么花儿、朵儿的。”可见,那时老太原的春节里,妇女有戴花的习俗,上至八十岁的老太太,下到几岁的小姑娘,正月里都爱在头上插一朵花。那时可不像现在到处都有温暖的大棚花窖,春寒料峭的正月里很少有鲜花,所以人们头上多数插的是以蚕丝或绢绫为原料的手工绒花。今天太原一些地方还流传着“姑娘爱花、小子爱炮、老头爱顶新毡帽”的过年俗语,反映的也是这个情景。
  “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老太原的绒花种类繁多,有寓意长寿安康的牡丹花,吉祥富贵的石榴花,圣洁高雅的百合,还有象征灵动伶俐的蝴蝶花等等。说是“花”儿,也不全是花,有红绒“福”字、“寿”字、小红绒葫芦、红绒龙戏珠及小鸡小鸭等花样儿。人们把这些绒花、绒字通称为“假花儿”,这也是老太原人的一种直白,也是对巧夺天工的太原绒花的一种赞美!
  绒花的寓意不同,簪花女性的年龄段也不同。据记载:“青年妇女,女人一生,幸福多在青年,她可以肆无忌惮地修饰她自己……她们簪花不必限于单一色,凡红黄金紫橙等等热性色(我国称作吉色的),怎样配合怎样都好。”可见,年轻女孩或妇女的簪花突出了“红黄金紫橙”等暖色调,也正符合老太原人喜好红火热闹的开朗性格。这不禁让人穿越回百年前的老太原城里,那青年女子们头插绒花,身穿花衣,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如同穿梭在人群中的彩蝶,灵动飘逸,圈粉无数,颇高的回头率让人感觉正月里就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整条街道都沐浴在一种温馨而喜庆的氛围之中。
  中年妇女簪花则显得沉稳持重。她们采用“翘辫连簪式”“斜簪髻边式”及“红杏小花连珠”等样式簪在发间,大红颜色,有的还用金银叶衬托,因为娇艳的花色会为她们“犹显风韵”的面色增添几分雅致,用老太原话来说,那也是格外的“豁亮”。
  老年妇女也喜欢在正月里簪花沾喜气。相比中年妇女又庄重了许多。她们一般是规规矩矩地在髻上一侧簪朵红绒花,或直接配在头上所戴的平绒帽的偏侧,不用绿叶衬,而且她们簪的还是大红绒福寿字,字样儿端端正正,显得尊重华贵,似乎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最天真烂漫的就是少女的蝴蝶式花结,她们或簪在头顶正中,或斜簪在左右两边,且数量随意,戴多少、怎么戴都好看。据当时报道所述:“这种蝴蝶式花结,凡家有旧衣料零条,都可自制,便宜美观,随心所欲,而且表示出来一个人的理智的清洁观念。”这也说明老太原人在爱美打扮中仍不失俭朴之美德。
  同时,这份报纸也记述了老太原人簪花的得体方式,多数中青年妇女都是插一朵花,简约不失美丽;如果插两朵,则会“把把这两朵小花汇在一起,斜簪在鬓上,有如伉俪比翼,有如并蒂莲花,实在好看。”但极少有人把两朵小红花在左右耳旁一边簪一朵的,摇头晃脑间活像拨浪鼓一样,惹人发笑。
  女人本就是一朵花,就算生活有再多的不易,头上簪花,就是激发着对日子“锦上添花”的一种向往和热情。这也可谓是老太原人的个性,把憧憬隐在一枚小小的花朵中,招摇在鬓边,自有风情无限。

彭庆东(太原)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