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落叶的多彩 焕发艺术的活力
——张灯先生落叶印的情感与情怀
留住落叶的多彩 焕发艺术的活力
——张灯先生落叶印的情感与情怀
张灯先生是黄河印社老社长,省内第一个举办个人篆刻展的篆刻家,也是敢于尝试在各种印材上篆刻的大玩家。年逾八旬,治印号“八十小翁”。他说:“我不会下围棋,不会摸麻将,甚至不会打扑克,却好玩印:玩石印、砖印、木印、钢印,玩封泥印、石膏印、核桃印、菩提子印,玩着玩着,竟玩到落叶上。”
说是玩,实则是毕其所学,人印合一。无论什么印材,什么题材的作品,张灯先生刻刀下都一丝不苟,倾情方寸。尤其是“落叶印”,可谓意到深处情自浓。
2016年,张灯先生发现同学在微信上转发了一组摄影作品,背景是各种形状的树叶。看着图片,张灯先生仿佛看到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树叶变成了一页页印笺,五彩缤纷。他灵感忽至,赶忙跑到院子里拣了几片落叶,紧锣密鼓构思布局,在落叶上刻了一枚“吉祥”印,感觉不错,接着又刻了一枚“秋”,再刻一枚“猴年吉祥”连印文带双猴图。连刻三枚,一气呵成。
此后,在小区院内、公园小径,经常能看到张灯先生仔细盯着地面,手里攥着落叶,寻寻觅觅。之后连续多日操刀不止,完成了有关人类、社会、家国、事件、节日以及日常感悟等一系列题材的落叶印。
一组组、一枚枚落叶印成了,可如何保存却成了最大的难题。为此,张灯先生多方尝试,先是刻好后将衬底夹到书本杂志里或塑料薄膜里,可是,因为暴露在空气中,落叶既容易褪色,也容易破损,还不便展示。之后,他摸索着在原印及印蜕底片上加注释文,写记、题诗、落款、盖章,最后塑封,终于创制了既实用又好保存的新艺术品——落叶印屏。其大者盈尺,可装框挂墙上,小者寸余,可作书签使用,或为摆件欣赏把玩。奇特的形状,绚丽的色彩,精致的脉络成为落叶印新看点。
这样,张灯先生沉醉落叶印一晃就是8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玩得天昏地暗,玩得不亦乐乎。自然就玩出了花样,玩出了名堂。”如今,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张灯《落叶印谱》已正式出版,张灯落叶印展正在积极筹展中。
8年来,张灯先生对落叶印爱得执着,爱得深沉。他将落叶赋以温度,续予生命。落叶在他的刀下出落成一簇簇一丛丛的精灵,伴随着他那颗热爱生活、关注社会、谛听生命之歌的灵魂,翩然翻飞。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在落叶上刻下“众志成城”“沉舟侧畔”,还专门写了落叶印话:“还未立秋,天还很热,我在汾河西岸自行车道的边上做走步运动。无意间瞟见两边小树上开了不少小花,五颜六色,十分鲜艳。这不是苹果树吗?这时候,怎么会开花?我凑到跟前细看,发现这些小花并不是花,而是绿叶本身生出的彩色图案。一圈套着一圈,最外面是紫色的,往里是红色,再往里依次是黄色、褐色、黑色,真像花朵,十分漂亮。低头见树下已有不少落叶,便去挑拣……”他想起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便刻下“沉舟侧畔”——盼困难早日结束,愿这批苹果树来年开出真正的红的白的粉的小花。
他在创作手记中写道:“艺无止境。玩落叶印,只刻几个成语,几句吉语,便不能满足我心灵的需求。于是,我专心寻找具有特殊形状,特异色彩,特定含义,及具有厚重感,沧桑感,深沉感的落叶,或以形就意,或以意求形,或以色诱情,将形意相合,情意相融,以求形神兼备。”由此,他创作了“桥”“梦”“静”“安定”“雨霖霖”“紫气东来”“巴山夜雨”等一批朱白分明,图文并茂的落叶印。
此外,张灯先生还将古典诗词作为重点引入落叶印,创作了“在水一方”“青青子衿”“投我以木瓜”等《诗经》系列。“高风亮节”“不可无此君”“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竹叶系列,“阳关三叠”“道是无晴”“二月春风似剪刀”等柳叶系列。“痴”“归根”“真善美”“天人合一”“为人民服务”等银杏系列。甚至把形状、色彩、大小相同或不同的几片落叶,或三片,或五片,或排列,或叠加在一起,像“幽”“沉舟侧畔”“意境”“一往无前”等完成了落叶印组合。更将红黄蓝绿黑白不同色彩的落叶用于印文、图画、边框及衬底,如“秋色可餐”“安定”“雪中送炭”等,试制了套色落叶印。
张灯先生用纤细绵密的心思、充沛内敛的情感、一手长期练就的娴熟刀法,将落叶重新赋予生命,让落叶重新焕发生机。用燃烧的激情留住落叶自然生命最后的精彩,开启落叶新的艺术生命的篇章——这是他这位“八十小翁”的人生追求。
侯生龙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