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元宝”金币:大宋王朝的重重心事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文物档案
  主角:“淳化元宝”金币
  体态:外径2.3厘米,边孔长0.5厘米
  出生时期:北宋
  出生地:五台山中台翠岩峰
  1998年忻州地区代县法院移交
  藏宝地:代县博物馆
  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现,即使一刹,即使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光芒已向四面八方射散绽开。
  1988年春末夏初,在五台山中台翠岩峰,因一座佛塔的修缮,数千枚闻所未闻、世所罕见的宋代金佛币“淳化元宝”,被工人们从塔基中挖出。如此惊艳夺目的发现,显露出大宋帝王对佛教的尊崇,也让后人窥见了一个王朝的重重心事。
  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自东汉永平(58年-75年)年间起,五台山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
  中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处,地形状如雄狮,海拔2894米,仅次于北台顶,为五台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度。
  中台也名翠岩峰。之所以得名,只因台顶巨石堆积,盛夏农历六、七月登上台顶,只见石面杂生苔藓,阳光照射,碧翠生辉,特别在雨过天晴之后,仿佛是绿色欲滴的巨块翡翠,故名“翠岩”。其石又如蛟龙腾起,人称“龙翻石”。五台山气象站就建于中台顶上。
  台顶有演教寺,创建于隋,主供儒童文殊。《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文殊菩萨法相之一为童子面孔,象征佛法清静无染,纯真无邪,永有一颗赤子之心,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演教寺旁又有明代建的祈光塔,四角各有小塔,象征东西南北中五台。
  奇迹的发生地,就是这座祈光塔。1988年4月,因祈光塔年久失修,塔身严重倾斜,负责看管中台顶的圆照寺决定翻新修复。领工的是一名当地人,具体负责工程的,是邻近五台山的河北省阜平县东下关乡一个建筑施工队。
  这一天,10余名工人动工先拆掉塔身,随后开挖塔基,过程中发现数枚“制钱”,当时谁都不知道这是金钱,后一名工人在台怀镇市场上将一枚换得一元人民币,另一枚换得一块毛巾。购买者又以20元转卖给一位游客,这名游客比较用心,请一位僧人观看,才辨认出钱币为金质。
  消息不胫而走。文管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共收缴金钱347枚。次日,清理塔基时,又一大批金钱映入眼帘,一些工人哄抢后迅速离开现场。当地公安部门迅速行动,组成以“07”为代号的特案组展开侦破。案件破获后,共收回金钱2043枚,抓获哄抢盗卖者20余人。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情况,估计流失在外的金钱还有300多枚。
  流失的金钱,在“潜隐”一段时间后,纷纷露面。最早出现的地方是香港。同年夏天,金佛币在香港市场起初卖8万港元一枚,不久就涨到30万港元,有人甚至想用一辆高级皇冠车换一枚金币,但仍是有价无货。2011年,北京某拍卖公司春拍时,以40万元拍出一枚;2012年,另一家知名拍卖公司拍出一枚,以接近价格成交。
  这种“金钱”到底是一种什么钱?它们为什么埋藏在五台山中台的塔下?它们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历史风云?
  这批铸造精美的佛像金钱,为全国首次发现,其形其制为历代铸币之罕见。金钱面文“淳化元宝”,四字旋读,每枚直径2.3-2.4厘米,厚0.12厘米,穿径0.5厘米,每枚重约12克,成色96%左右。背铸左立右坐两尊佛像,图案隆起0.2厘米,五官清晰可见,躯体栩栩如生。坐佛背后有佛光屏,下有莲花座与祥云。坐像的眼鼻口是铸后镌刻的。背像正上方有砸戳一二三四或无号者,释为淳化纪年序号。
  “淳化元宝”,是北宋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发行的年号钱。宋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书钱文的皇帝,开御书钱之先河。金钱文“淳化元宝”,即为宋太宗真行草三体钱文中之行书。
  专家研究后认为,“淳化元宝”是宋太宗精心设计,专炉铸造,专给五台山佛寺的供养钱。
  在大宋统一前,五台山地区在北宋与辽国之间的北汉政权管辖之下。经历了“烛光斧影”的赵光义巩固帝位后,便开始北伐,攻打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小王朝北汉。979年,已经当了3年皇帝的宋太宗采取“围点打援”战术,阻断支援的辽国援军,终于攻下晋阳坚城,完成了北宋统一大业。北宋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建立之后,为了利用佛教加强国内统治,一反后周世宗灭佛政策,对佛教加以保护。开宝八年(975年),太祖亲书《金刚经》,常自读诵。鉴于太祖崇佛敬僧,保护佛教,以后大宋诸帝也维护佛教。
  宋太宗生于西京应天院,从小打上了释氏印记。在位期间,延续太祖保护利用佛教的政策,仍然“崇尚释氏”。他认为,“佛氏之教有裨于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而正心无私,即自利行也,凡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也。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言外之义,宋太宗要以尧舜之道治世,如来之行修心,既要人世掌握政权,又要维护佛教裨于政理。
  五台山在唐代时就成了中国佛教圣地,文殊信仰遍及全国。太宗刚刚平晋,即于太原诏见了五台山鹿泉寺沙门睿谏,询问台山兴建之由,又赐予许多财物,令建太平兴国寺。同时,他还诏曰:“五台深林大谷,禅倡幽栖,尽蠲税赋。”又令中使送与五台山菩萨院金泥书经一藏,“每岁度僧五十人,令事清修”,从经济上、人力、物力上,支持了五台山佛教。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正月,太宗又令“内侍张廷训往代州五台山造金铜文殊万菩萨像,奉安于真容院”。又“诏修五台十寺,以沙门芳润为十寺僧正”。同年四月,太宗为了加快台山修建寺庙速度,又“遣使蔡廷玉等,诣台山建寺”,并“敕河东路有司运给”。
  此时,五台山寺庙雕梁画栋,焕然一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清凉寺志》中记载了宋太宗对五台山寺庙的恩德:“自太宗至仁宗三代圣主,眷想灵峰,流光五顶,天书玉礼,凡三百八十轴,恹隆佛化,照曜林蔽,清凉之佛化,于时为盛。”
  赵光义亲笔手书“淳化元宝”,命工匠打造纯金的“淳化元宝”佛佑钱专门送上五台山,应该正是在这个时期。
  这种钱,有一个名称,叫“供养钱”。供养钱,厌胜钱属,亦称“供佛钱”“庙宇钱”,旧时官方或寺院所铸用以供佛之钱币。供养钱在宋元特别是元代十分盛行,当时各地庙宇寺观林立,佛道尤受朝廷尊尚,这是供养钱盛极的基础。与特定的纪念钱相比,它还在于可依钱的大小与市场上流通的铜钱折等兼行,而且金银铸品更贵重,不仅可以作为贵金属贮藏,交易也行用无阻。
  无疑,宋太宗崇佛,主要在于宣示佛佑天意,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其推行的实内虚外的崇佛文化,实是高明手段。当时,整个大宋皇室的风气,都偏向于佛,太宗第三女邠国大长公主出家为尼,号“员明大师”;第六女卫国大长公主也出家,尊号“报慈正觉大师”,这在两宋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情形。
  或许,这还与太宗的经历和心态有一定关系。
  “烛光斧影”虽然耸人听闻,但史家也论到太宗多半并不曾有弑兄的行为,不过他继位之后,太祖次子德昭自杀,本应该再按“金匮之盟”的规矩接受皇位的四弟廷美被贬死,不免感受到自责和压力。在这样的心理阴影之下,除了便于统治,太宗转向佛教寻求安慰和解脱,实在也是人之常情。
  更有研究者认为,“淳化元宝”金质供养钱,就是宋太宗利用晋阳附近的资源和当地工匠就地生产的。五台山脉,暗藏金银矿脉。离五台山不远的繁峙,盛产金砂,就是现在,也是全国有很大知名度的黄金生产地。而宋代太原的工匠之巧和高超的冶炼工艺,当时就名声在外。
  宋代金质供养钱,偶有发现,罕有且零星。最近的例子,是2024年4月1日,考古人员在合肥市瑶海区一工地墓葬中,发现一枚“阿弥陀佛”金质供养钱。相关单位检测,金含量为68.22%,银含量29.3%,远远不如五台山翠岩峰“淳化元宝”高达96%的含金量。皇家民间分野,差别何其之大!如今,每一枚金质“淳化元宝”供养钱,都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它的独特,在于将佛教造像融合到钱币的铸造之中,是造像艺术与钱币文化的完美结合;它的独特,在于铸工的精湛,堪称范铸法在古代金质钱制作上的绝唱;它的独特,还在于造像布局既上承六朝余韵,又发扬唐宋华彩,既足见帝王之风度,亦可证佛法之慈悲;它的独特,更在于其融合和展现了佛家与帝王家的精神气质,并从中可洞见大宋帝国开国立国过程中,能说和不能言说的那部分奥秘……

文/吕国俊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