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庆有余
岁岁年年庆有余
大过年的,最暖心的祝福,莫过于:吉祥如意、年年有余。鱼,是中国的一个吉祥物。从狩猎文明到工业文明,鱼都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同时,鱼也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
民众把鱼当成吉祥物,大多是从谐音而来。比如“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是童子、莲花和鱼的纹图。鱼谐“余”音,寓意生活富裕美好。在我国,吉祥图案中提到的鱼,专指鲤鱼、金鱼。鲤鱼之“鲤”与“利”谐音。俗传鲤鱼擅长跳跃,古时候有“鱼化龙”“鲤鱼跳龙门”比喻高升,或祝颂高升、幸运。又,鲤鱼产籽多,所以,也被用于祝吉求子,成为生育繁衍的象征。
早些年,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贴年画,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俗语说,想年年有余,就让你生活中天天都有“鱼”。因此,“鱼”成了年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家家户户餐桌上更少不了象征富裕的鱼。小的时候,一进腊月门,大街小巷的便道上,都有人在售卖年画,有的摆在地上,还有的把年画挂在墙壁上。年画内容丰富多彩,但,最多的也是卖得最好的是年年有余的那种。画面就是一个胖乎乎的童子,用肉墩墩的小手手,捧着一条大鲤鱼,也有抱着两条的,叫“双鱼吉庆”。每家每户,其他题材的年画可以不买,但这一款必须买,就是寓意年年有余。
我们家除了买年年有余的年画,除夕时贴在屋里,还要贴窗花。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不是谁家都能在窗户上装上玻璃的。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窗户底部的几个小格子有玻璃,上面的空格子,就要糊麻纸。这种白麻纸糊在窗户上,一开始是白晃晃的,时间久了,就会发黄、发黑,看起来脏兮兮的。因此,过年时,爸爸就要在白麻纸上画上窗花,再糊上去,红红绿绿的,煞是好看。我自幼喜欢画画,等长大一些时,就学着画窗花。爸爸画的大多是梅瓶、腊梅等图案。我呢,最喜欢画鱼。我把一张白麻纸按窗户大小量好尺寸,裁下来,铺在一张废报纸上,然后,准备好墨汁、清水和国画颜料,先用毛笔蘸上墨汁,勾画出鱼身、鱼鳞,接下来,就画鱼嘴、鱼鳍。勾好大的轮廓后把颜色填进去,最后,还要在鱼的周边,画几个水泡泡,以示鱼在水中欢蹦乱跳。我画的这些窗花,有的是鲤鱼跃龙门、有的是双鱼图,有的干脆就叫鱼乐图,当然,也有那种胖娃娃双手捧鱼的。那时,我还没有印章,画完后,就用蘸了红颜色的毛笔,画个小方框,署上我的名字,也就算是个名章了,像模像样的。窗花画好后,贴在窗子上,阳光照射进来时,站在屋里的炕塄前抬头观望,满屋喜气洋洋,一派迎春纳福的气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别说吃鱼,就是豆腐、土豆也要凭票供应。但,过年总得吃条鱼吧。春节那天,凭票买回一条冻鲤鱼,爸爸用热油炸过后,再浇些汁,就算是红烧鲤鱼了。可是,之后一直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里,就没鱼可吃了。怎么办呢?爸爸有办法,他做了一种“假鱼”。我记得,他把一碗大米淘洗干净,然后在笼里铺上一块笼布,蒸米。米蒸好后倒在一个盆子里,里面放上虾米、海带丝、红曲,用手搅匀。再把它装到盘子里,仔细堆捏成一尾鲤鱼的形状,尾巴和头翘起来一些。形态弄好后,就把一颗黑豆安在眼睛的位置,一条鲤鱼马上生动起来。那些海带丝像鱼鳞,红曲像鱼身的颜色。最后,把它放在笼里蒸熟时,那虾米的海鲜味道就出来了,仿佛就是一条真鱼。这条假鱼,对于我们家来说,就是正月里的一次开“鱼荤”,也算是一种穷开心。而对于一个时代来说,也是一块很好的时光补丁。
现在,过春节,已经很少有人贴年画了,更没有人画窗花了。这些,随着历史的推移,都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文化仍在继续传承,岁岁年年庆有余。
李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