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蒸”忙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我的家乡在山西大同,家乡腊月有“蒸年”的风俗,所谓蒸年就是腊月蒸年糕、蒸馍、蒸肉等,寓意着来年“蒸蒸日上”。
  腊月二十家乡人要蒸年糕,意味着来年生活、事业步步高升。母亲蒸年糕用的是黍米,这种黍米也叫黄米,它的外观与小米相似但颗粒较大,粘性更强。黍米有补中益气、健脾活血、促进消化等功效,家乡人也用它酿酒。母亲先选好黍谷,用簸箕将杂质和干瘪的黍谷剔除干净,再用石碾子脱去糠就得到了黍米。母亲把黍米在水里浸泡一整夜,晾干后在石碾子上碾成粉,掺入煮熟的枣或红小豆,和成粉团,捏成窝头形状,在笼屉上铺一层槲叶,将做好的生年糕放置在笼屉上蒸。蒸年糕用的是大铁锅,烧的是木柴,蒸出的年糕既有黍米的甜,又有柴火的香,特别好吃。
  母亲在腊月二十九开始蒸年馍,年馍是整个正月的口粮。年馍包括白蒸馍、包子、花馍,其中包子是孩子们最爱吃的,有多种口味,花馍因为便于保存也是母亲制作数量最多的品种。蒸年馍的前一天晚上父亲会挽起衣袖,吭哧吭哧地在大瓷盆里和面。面和好后父亲就盖上笼布,把大瓷盆里的面放在火炕上发酵。等第二天天刚亮,父亲见面发酵好了就开始揉面,揉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揉好了的面要光亮筋道,粘度适中。日头斜穿进门楣,母亲系上围裙就开始做年馍。案板角放着刀叉和剪子、梳子,母亲灵动的手指在面团上划过,一会儿案板上就丰富了,母亲做出鸟、鱼、兽形象的花馍,还有带着肉馅、菜馅、豆沙馅的包子。家乡有“年馍出笼年味浓”的说法,母亲站在柴火灶前掀开直径近一米的大锅盖,白色的蒸汽升腾而起,面香氤氲开来,年的味道也随之而来。待年馍出锅,母亲还要挨个给馍点上红点,俗称“点红”,这是家乡人特有的仪式,象征着来年红红火火。
  腊月三十的蒸肉是“蒸年”的重头戏。母亲蒸肉用的是大海碗,保证腊月三十那一天肉要管饱、尽兴。蒸肉选用的猪肉牛肉鸡肉鱼肉,每样食材都需精挑细选。猪肉选农家自养的土猪肉,鸡肉选散养吃虫的土鸡,做蒸菜的工序也繁琐,母亲将要蒸的食材切块,用调味料稍稍腌渍一下,挂糊,放油锅里炸好,捞出盛碗,加盐、葱姜、香油等入蒸笼,蒸熟端出,肉的醇香即刻弥漫了整个屋子,馋得孩子们口水直流。
  腊月里家乡人把最好的心愿都融入到蒸出来的美食里,一笼笼冒着热气的美味,“蒸”出了满满的幸福,“蒸”出了浓浓的年味,“蒸”出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余平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