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糖瓜甜 家家祭灶少不了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据新华社电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祭灶是小年的中心内容,是我国南北共有的一项习俗活动,灶王爷在这一天当仁不让地占据“C位”。问声灶王爷,你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从文献记载来看,灶神形象有男有女。灶神在历史上有多个名号,除一般通称灶神外,民间还习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司命等。其中,灶王爷的称呼最是家喻户晓。
  灶与火密不可分。早期人们将灶神视为火神的变体,认为灶神是由炎帝、火神祝融演变而来,是家中司火的神灵。因此,古时的祭灶都是盼着火神保佑平安。
  魏晋以后,灶王爷又演变为玉皇大帝派往人间了解民情和是非善恶的神,他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观察”着民间的一举一动。
  灶王爷也要年终述职。王来华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便要回到天庭去汇报工作。据说,一旦得知有人犯了罪,玉皇大帝就会对大罪者减寿三百天,对小罪者减寿一百天。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于是,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上天”的这一日,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并在这神位上恭敬地张贴灶神的神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为“一家之主”,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既然人们把吉凶福祸的命运交到灶王爷手上,那么祭灶时便要十分认真。最好的方式就是跟灶神套近乎,俗称“媚灶”。王来华表示,“献媚”的手段之一就是准备丰厚的供品。供品中必有麦芽糖,此糖又甜又黏,可以被制成多种样式,若是把它制成扁圆或圆形的,就叫“糖瓜”。用麦芽糖招待灶王爷,意在请他多说“甜言蜜语”。
  现如今,民间仍然重视祭灶这一天,将它视作小年。而麦芽糖也有卖,仍是过小年的一款标志性美食。“原来用作娱神的供品,现在改为娱人的食品,这是祭灶习俗的别样遗存。”王来华说。
  延伸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南北方小年为何相差一天?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小年到,甲辰龙年即将别去,乙巳蛇年日渐临近,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在高高兴兴地迎新春。
  民间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谓之“小年”,源于人们十分在意“过年”的心态。那么,何为“年”?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这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果实。年,首先是与农作物的收获相关。甲骨文中的年字,就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解字》曰:“年,谷熟也。”随着历法知识进步,古人又根据天象、物候等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年就成了这一循环的最好概括。
  中国人过年始于腊八,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里所说的“年”,指的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俗称“大年”。与大年相比,还有一个相当于“预热”的小年。“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说的就是北方的小年;“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说的则是南方的小年。“从腊八到小年,再到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二十几天,都是喜庆和热闹的过年节奏。”王来华说。
  小年有哪些习俗?为何南北方小年相差一天?你家小年哪天过?年前大扫除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为何南北方小年会相差一天?
  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日期有所差异,这背后也是南北之间文化与历史交融演变的体现。
  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宋朝之时,“小年”被称之为“交年节”,也称为“小节夜”。宋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岁除》中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而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也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略相同。”此时,“交年节”已经演变为“小年夜”。
  麦西说,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天津市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解释说,在中国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在腊月
  二十五迎来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各地“小年”时间也各有不同。江浙沪部分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海南部分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则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小年”。节日时间的地域性差异折射出了各地历史文化空间的差异,但是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除了祭灶,还有哪些习俗?
  “年到年到,糕糖祭灶”“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四,灶王爷上天”等民谣里都说到了“糖瓜祭灶”,祭灶是传统小年的重要节俗,因此,“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停下手里的各种活计,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拜的神灵。民间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子时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用以督促这家人的日常行为自律。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摆放供品,其中最突出的是“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黏,意在让灶王爷多说“甜言蜜语”。
  送走灶王爷后,人们开始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各种清扫、洗刷,意在除旧布新,驱晦纳吉,干干净净迎新年。
  罗澍伟介绍说,早年的住房一般没有玻璃,主要靠窗户纸采光挡风。扫房时要糊新纸,粘贴各种有吉祥寓意的吊钱、剪纸,门上贴驮元宝的肥猪,墙壁上贴上年画。如今,很多人将家里的玻璃擦拭一新后,也会贴上一些吊钱、福字、剪纸等。
  “糖瓜”到底是个什么“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如今祭灶仪式日趋消亡,但“糖瓜”作为过年的第一信号,以及它所传达出的求吉纳祥的美好寓意依然保留下来。
  立冬以后,甘肃通渭县常家河镇王庄村的张克明一家人就开始制作糖瓜。这门手艺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七辈。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张克明一家人就起床开始制作糖瓜了。做糖瓜的第一步要先发麦芽,麦芽发好以后,把浸泡的小米放到锅里蒸熟。接下来就是将蒸熟的小米与麦芽混合在一起搅匀,放入发酵缸内,用一定温度发酵六个小时左右。从发酵缸里流出来的就是糖浆。然后,将流下来的糖浆放到锅里熬,一般熬三四个小时,就可以炒糖了。
  炒糖时,一开始先用棍搅,搅不动以后用木铲铲,直到炒出一些大凝泡以后,这糖就算炒好了。等糖冷却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制作糖瓜了。制作糖瓜时,要防止糖在低温下变硬。所以要直接在锅上利用热气扯糖,借着水汽的滋润,锅前的张克明父子将熬好的糖拿出一块,挂在木钩上,开始用手拉扯,焦黄的麦芽糖随着水蒸气不断的熏蒸,在连续拉扯几十次后变得松软而洁白。
  当洁白的糖被扯到宽一尺左右,变成薄薄的糖带时,就要放到门口一张铺了白布的长条桌子上,糖带遇冷迅速凝固变脆,糖瓜就算制成了。

据《新京报》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