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形似兽角或状为飞鸟 古人的杯子花样真多

近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的“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引不少游客驻足流连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或形似兽角,仿制牛、羊、马的头部写实形象作为器具,工艺精湛、华丽大气;或状为飞鸟,弯曲的颈项与杯身形成持握用的把手,设计精巧、惟妙惟肖……
  近日,一场关于杯子的特展引不少游客驻足流连,这是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展览汇集来自希腊、意大利、阿富汗等国的来通,及唐代杯子近百件,形制奇特,不少展品是国内首次亮相。
  何为“来通”?
  “来通”一词,为希腊语派生词“Rhyton”的音译,有流出、联通之意。来通杯起源于波斯,流行于古罗马,本质上是一种角状杯,多为山羊、牛、马、鹿等草原动物的头部造型。液体从上端进,从下端细小的口中流出,部分还在出口处有管状的注子。
  “从国外神庙遗址出土的早期来通可以看出,它们主要用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到了波斯帝国和罗马时期仍然作为一种贵重的祭器使用,用来祭祀和庆祝丰收。当时的人们认为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表示对神的敬意。”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介绍,随着时代发展,来通逐渐世俗化为贵族日常生活的奢侈饮器。
  品酒之味、识茶之香,是古时中国人喜爱且向往的诗意生活,这两大生活乐趣也促进了杯类器物的多样化。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任志录说:“古丝绸之路开辟后,来通随胡人脚步传入中国,成为皇室贵族、士大夫中的潮流物件。东魏翟门生石棺床上,便刻有‘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手持来通酣饮的图像。”
  至唐代,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更加繁荣,形态各异的来通被大唐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所吸纳,逐渐脱离西域“血统”,发展成为中国陶瓷造型中的样式。一时间,唐代杯子造型百花齐放。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或许,1000多年前的诗仙李白,便是持着受西域影响的“时髦”酒具,纵情挥洒诗意。
  “来自西域的来通,与三彩雁形杯、三彩海螺形杯、三彩吸管杯等唐代杯子,历经光阴流转、跨越万水千山在博物馆‘相遇’,不仅极具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更能让观众亲身体会到丝绸之路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影响。”何飞说,正如我们展板所书——文明总是开放的,就像打开门窗屋子才明亮。
  辞旧迎新之际,中国工艺美术馆的“过年——春节主题展”、河南博物院的“锦绣·集祥——河南博物院藏织绣纹饰艺术展”等“宝藏”特展在全国各地陆续推出。让我们高举来通,以杯相贺,新年共赴一场文化盛宴。

据新华社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