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姓得姓始祖是春秋名臣施父
施姓得姓始祖是春秋名臣施父
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以字为氏。
2.出自夏时施国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时诸侯有施氏(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国亡,其后以国为氏。
3.商民七族有施氏。
4.由方姓改姓而来。据《姓氏词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杀后,其同族外逃,惧怕株连改此姓。‘施’字拆开为‘方人也’。”
5.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纳西、傈僳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施姓发祥于古时的鲁国,即今山东西南部一带。春秋时,出现了施姓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名人,即孔子的弟子施伯和施之常,均为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被楚国所灭,施姓开始散居在山东大地繁衍。秦汉以前,施姓开始向邻近的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播衍。汉时已有施姓入关中者,如著名学者施仇即由沛(今江苏沛县)入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社会激剧动荡,致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苦于生计,施姓族人开始大举南迁江南,并在今浙江湖州一带形成大的聚落。施姓进入福建,大约是唐代中期,即公元七世纪之时,有一位叫施典的施姓先祖,随其父辈先行到达河南光州,后又南移福建,定居在泉州钱江乡。
唐宋之际,居住在浙江湖州一带的施姓经长期繁衍,已经人丁兴旺,族大人众,并时有显贵者,从而形成了施姓历史上的一大郡望——吴兴郡。传至宋时,一位叫施炳的官人,从福建移至泉州的浔江,经过数代的繁衍,此支施姓后裔几乎分布于福建和广东各地,并成为当地大族之一。元时蒙古骑兵南下,江浙闽一带百姓避乱四迁,施姓有入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者。明初洪武年间,施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明清之际,上述迁至浔江的施姓,后来一部分人迁居入台,一部分人飘洋过海到了南洋。应该说,现在南洋各地的施姓华侨,与台湾的施姓同胞当属一个先祖的同族人。而此期的施姓仍昌盛繁衍于江浙闽一带,且人才代出,成为此期施姓发展的主流,还有一支施姓由山东入迁辽宁。
宗族特征
1.施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
2.施姓虽然得姓不算很早,但其后世族人的南迁,特别是移入福建,却是较早的一支,这是施姓与其他诸姓的不同之处。
3.施姓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尤其是明清之际,江浙闽一带的施姓拥有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中举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施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施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北、湖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施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二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施昱:为官清廉家风清纯
施昱,字子贞,云南昆明人,明代学者、诗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乡试解元,嘉靖五年(1526年)会试第五名进士,曾任刑部郎中、贵州及湖广佥事,忠言直谏、疾恶如仇,官至光禄少卿。
明孝宗时期,张皇后之弟建昌侯张延龄嚣张跋扈,还经常虐杀僧奴,后身陷囹圄,却仍能得仆人伺候,成日寻欢作乐。施昱屡次与其他法司官员上奏,劝谏将张延龄趁早处决,但世宗皇帝没有采纳。后来,张延龄脱罪,刑部相关官员包括施昱皆被牵连,被抓进锦衣卫狱中拷讯。经搜查缉审,施昱囊无长物、白屋寒门,包庇之罪不实。施昱虽获清白,但朝廷仍将其革职。
后来,施昱被重新起用,任贵州佥事,凡是对百姓有利之事,他都大力倡导兴办。当时的瓦店驿地势险要,峻岭夹江,百姓很难安然渡江,他便设法在悬崖上搭建了一座巨桥以便通行,自此当地百姓的生活得以大大改善。施昱在贵州恩惠并行,治下安居乐业,一片大好光景,众人对其十分信服,百姓为其绘像以感激他作出的贡献。在擒捕巨寇李邦珍后,皇帝升其为光禄寺少卿,并以绮币赐之,施昱辞富居贫,拒绝了恩赏,动身赴职,最终卒于京中任上,后归葬于昆明西郊朝宗山。
施昱还是明代文学家,曾在家乡昆明瑞应山麓建读书草堂,内有优昙树,后经施家几代人修葺,就树创寺,现为昆明名寺——昙华寺。
施昱在明末官场矢志不渝,不畏强权,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为后世树清正家风,为国家养浩然之气,堪称一代名臣。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