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极简史
火柴极简史
除了甲骨文外,“火”字的各种书写形式都类似简笔画,看上去就像燃烧的火苗。火的认知和利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火柴的发明则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称火柴为“取灯儿”。在冯梦龙白话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那个贪了陈大郎银子的薛婆子,就是以“忘记带取灯”为由,设局诱骗三巧儿上当的。由此可见,“取灯”之说最晚可追溯到明代。
原始火柴的出现,据说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受到陈国与北周围攻,生活艰难,宫中照明、烧饭都成了问题,宫女将硫磺粘在木棒上引火取得成功。这种名叫“发烛”的物件,应该称得上是“准火柴”了。到得后来,“发烛”不断改进,并有了“引火奴”“取灯儿”等别名。19世纪后,英国人发明了初级火柴,但有毒且易自燃,经瑞典人改进后才有了安全火柴。
火柴刚传入中国时,人们称之为“洋火”或“洋取灯”。直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才改口叫“火柴”。但在蒙古语言中,“火柴”一词仍保留着“取灯儿”的发音。在我记事时,还没有“火柴”这个词,就连“洋火”也是后来的叫法,不用说“自来火”(打火机)了。
不知是早期文化交流的原因,还是巧合的缘故,在埃及人的土话中,也有把火柴叫“取灯儿”的发音。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年轻时在开罗读书。有一天他到商店购物,对售货员说要买一盒“取灯儿”,售货员一时不知他要买什么东西,经其他顾客解释后才明白是火柴。
小小的火柴很不起眼,也很便宜。过去,到供销社买十盒一包的火柴只要两毛钱,但就像柴米油盐一样,当年也是百姓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特别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时间,大众火柴需要凭证、凭票才能买到,其紧缺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节约火柴,人们通常会用柴草从明火处引火,来点燃油灯或炉灶。家中一时没了火柴,需要到邻舍家借火。吸烟的人在一起,划一根火柴至少要点三四支烟,没点到的人会从点着的人那里接火,而不会再去浪费一根火柴。过年放鞭炮,为节约起见,先用火柴点燃一支香,然后用香头引燃鞭炮。
火柴普及之前,在偏远的乡村中,还残留着一些古老的取火方式。如,利用火镰与火石磨擦后冒出的火花点燃火绒(或火绳)。点着了的火绒,呈暗火发烟状态,燃烧得也比较慢。轻轻吹一下,便会冒出明火。在我离开家乡之前,还曾看到叼着烟袋的老人用这样的方式点旱烟。再如,在太阳光下,将火镜(即凸透镜)的焦点对准易燃物取火。这个法子可以说是先民利用太阳能的最早方式,在《淮南子·天文》中,就有“阳燧火镜”的记载。大意是说,中午时分用凹面铜镜聚集阳光的热量,使枯干的艾草燃烧。
火柴普及之初,人们对火柴盒上的招贴画很感兴趣,有人将废旧火柴盒上的商标,经过浸泡后揭下来晾干,做成一方方藏品,这就是曾经流行一时的“火花”,并催生了仿制“火花”的小贩。就像“邮票”“烟标”“酒标”一样,这类藏品虽然风光不再,但在网上,至今仍然可见交换、拍卖“火花”的新闻。据环球网报道,杭州一男子收藏有40000多枚“火花”,藏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乃至国外孤品,弥足珍贵。
在物资匮乏、玩具不多的年代,火柴棍还曾经是人们用来摆弄几何图形或四则运算的智力游戏工具。只需数支不起眼的火柴棍,就能摆出许多阵势,玩出许多花样,甚至是比较复杂的数学题,能让人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同时也能获得破解难题后的成功和喜悦。
随着打火机及电子打火器的问世,传统火柴不再是生活必需品,除了在高档宾馆偶尔能见到包装精致的火柴外,其他场合已不见它的身影,但就像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所闪烁的光焰一样,其文化象征意义却仍将存留在人类的历史记忆中。
□王兆贵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