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铺的
草铺的
儿时的冬天比现在要冷,要长,风大,雪多。一入冬天,各家各户都开始了御寒的准备。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装“草铺的”。
河南人说话言简意赅,直截了当,被子叫作“盖的”,褥子叫作“铺的”。冬夜长而且冷,平常的“铺的”变成了“盖的”。没“铺的”照样冷,那时候棉花少而且贵,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了“草铺的”。
做“草铺的”也简单。将两块粗布三面缝在一起就成,跟现在的被罩差不多,只不过面料和做工粗劣些。说是“草铺的”,里面装的也不是草,而是麦秸。那时候没有收割机,麦子都是用石磙碾的。经过暴晒后的麦秸,用石磙一遍遍地碾过,轻、软、暖,极适合做“草铺的”。这些麦秸,要么直接存放在屋子里,要么搭成大蘑菇一样的麦秸垛。麦秸垛的顶上盖一层麦糠,极隔雨。装“草铺的”时,拉个架子车,从麦秸垛下面往里掏新鲜的麦秸。光滑、绵软,像年轻女子的肌肤,手感甚好。不要心疼,可劲往里装吧,塞得实在装不下了,塞得肚子快要撑破了,才拉回家去。母亲们把装麦秸的口子缝起来,往床上一放,就成了“席梦思”。往上一躺,陷进去一个坑,一起身,马上又复原,这弹性没得说。现在只记得白天的冷,不记得夜晚的冷,想必跟这“草铺的”有很大的关系。还有一种更简单的,一面靠墙,在地上揳三排橛子,围成一个床的形状,把麦秸填进去,上面铺上一个粗布单子,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床了。我们管它叫“草铺”。家里孩子多的,爱尿床的,让孩子就睡这种“草铺”。生产队里的牲口房里,饲养员也睡“草铺”。
开春了,天暖和起来了,“草铺的”里面的麦秸会陆续被掏出来,烧锅可以用,垒泥墙时,剁碎掺进泥里,特别结实。放进鸡窝里,又成了母鸡们的产床。
□张晓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