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主任
冯主任
我们局办公室冯主任,是个言必称“正能量”的人,不管是写报告,写总结,写新闻,写简报,都必须充满正能量。我们说,那有些缺点,错误,问题,不足,要不要写?主任说当然要写,但必须视角端正。于是私下里,大家就送他个雅号——正能量。
不过还别说,自从冯主任转正后,我们局年年被评为先进,奖金比往年多了不少。但大家总感觉哪里不得劲,坐在办公室,即使大开窗,也感觉呼吸不顺畅。
一天退休十年的老局长去世了,三日后召开追悼会。冯主任安排我起草份悼词,特别交代说,这可是盖棺定论,言辞务必要严谨。我理解主任所说的言辞严谨,就是实事求是。当然也懂得,即使再实事求是,也是死者为大,要为死者讳,为尊者讳。于是我用了一天两夜的时间,认真查阅梳理了老局长的一生,用尽可能客观准确的文字,来追忆老领导,寄托大家的哀思。
我写了三千字,感觉很满意,排好版打印出来,交给冯主任。刚去洗手间解了个手,又被叫回去。一看主任脸黑黄,知道是不满意,等着挨批评。但没有,只叫我把悼词再复印一份,坐下来跟他一起改。
我长舒一口气,坐到他对面,拿起碳素笔,随即念起来。
前边的套话不必说了,无非是一长串敬辞:尊敬的老局长,于何年何月何日几时几分,与世长辞,享年多少。都是客观叙述,无关能量。
接下来简要介绍老局长生平事迹。第一句我写:老局长于1945年某月某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八岁上学,十五岁考入省立艺校……
冯主任说停!这里要改成: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下一句改为:考入新中国设立的省立艺术学校。另外再加一句:老局长虽生在旧社会,但是长在红旗下,从小就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
我接着念:老局长艺校毕业后进入市剧团,从跑龙套做起……冯主任又叫停,说,这里也得改,改成:进入市剧团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很快就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我继续念:老局长后来不但演出,还自己动手编剧本,将八个革命样板戏,改编成本地剧种。冯主任说停、停,这里不能这么写。怎么写好呢?他看看我,又看向天花板,说,把这句删掉吧,改成:一生编创了八部经典剧目,大大丰富了我市的戏剧舞台。
我逐字逐句修改后,继续往下念:老局长后来升任局领导,为了振兴全市的文化事业,不辞辛劳下基层,搞调研,坚决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把全市各级文艺团体,全部改成企业化管理。冯主任用笔敲敲桌面,说,把最后一句改成:搞得活色生香。
我又念:老局长在加强业务管理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在全局,建立起了一支优秀干部队伍。一再教导大家,一定要廉洁奉公,不辱使命。尽管后来,有几名干部违背了誓言,但是几只老鼠,坏不了一锅汤,他培养的绝大多数干部,还是优秀的,他自己就是我们的典范。
停停停,冯主任再次叫停我,说,这段话怎么这么别扭?我一再跟你们说,一定要端正视角,一切从正能量出发。
我的脸刷地红了,我也知道这一段不合适,可不知道怎么写才恰当。我们局目前的各科室领导,基本都是老局长提拔的,冯主任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前年,被纪检委一下带走好几个。我盯着冯主任,看见镜片后那对小眼珠轱辘辘转来转去,左手四指轻击桌面……好半天才说,这个等我跟局长商量一下再说吧。
我埋下头念最后一部分,主要是结论性评价,实话说,基本是照抄报纸上的现成版本。区别只是,每句话前边的定语,尽量贴近逝者的级别,不能无限放大,也不能缺斤短两。我边念边觑主任的表情,虽不甚满意,但也无愠色,看来他也清楚,把这么重大一项任务,交给个入职才五年的小科员,的确有些勉为其难。
那晚我睡得不安稳,次日早早就起了床,静待主任通知打印悼词送往火葬场,可是等到八点了也没消息,只好正常去上班。
办公楼里很热闹,请示的请示汇报的汇报,一如既往很繁忙。我讶异,问一同事,怎么都不去参加追悼会?答曰,听说家属不同意火化,追悼会被取消了。我便去敲冯主任的门,没应答。同事指指局长办,我就走过去。局长的门虚掩着,里头谈笑风生,听见冯主任正在夸,什么英明伟大和正确。
□贺虎林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