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出精品《黄河晋韵》版画地图面世
精雕细刻出精品《黄河晋韵》版画地图面世
山西省黄河流域版画地图《黄河晋韵》。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薛建英 制作:张琪
“版画是一种被打断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它会不断地消磨你,刻一点儿就得停下来,与它对视交流,理性思考。历经近一年打磨,这幅山西省黄河流域版画地图《黄河晋韵》终于完工了。”12月22日,欣赏着刚刚面世的《黄河晋韵》版画地图,创作者王玉细述其创作历程。
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见证了中华儿女改造自然、繁衍生息的奋斗历史,谱写了一部辉煌的黄河文化史。2023年,根据《山西省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要求,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第三测绘院开始编制《山西省黄河流域地图集》。在参与《山西省黄河流域地图集》制作中,学美术出身的王玉有了创作山西省黄河流域版画地图的想法。她想以版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地图学与艺术学科相融合,传递艺术作品的力量。
老牛湾堡、红军东征纪念馆、西侯度……这幅版画地图长240厘米、宽37厘米,在黄河峡谷生态文化区、红色高地文化区、中华古文明起源区,精选27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代表性地标,把自然山水、革命精神、文化遗产和生态文明相融合,呈现了一幅“黄河之魂在山西”的壮美画卷,让黄河文化代代相传。
“《黄河晋韵》用版刻的艺术形式,解析黄河文化的内涵,传递具有中国价值理念的黄河文化,发挥了黄河文化对凝聚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我而言,这次创作尚属首次,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担心。”王玉坦言,创作之初,她沿黄河自上而下实地考察了多个地标,了解了老牛湾长城与黄河水的“邂逅”,万家寨的水善利万物,娘娘滩的魅力风光与荷灯节的风俗文化,以及蔡家崖的红色英雄气概等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己深受启发。
“黄河山陕段,既有千里大峡谷、黄河之魂壶口瀑布,又有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可以说九曲黄河,把最美的千里景色留在了山陕之间。”整理着黄河流域资料,王玉慢慢有了创作思路。她将整个构图在陕西望山西的宏观视角中展开,画面内容主要参照地理位置和地形透视变化来确定,并加以想象、推理做出周围布局。
作品在雕刻中,整体遵从地图的结构特征,塑造河流、地标人物、山脉的体积与其之间的疏密关系,锋利的三角刀刻画出地标等写实画面,圆刀体现河流的流畅包容性。画面通过黑白灰色调突出主体地标,以传统的散点透视、线描形式和当代版画光影相结合,平面、立体相互衬托,区分前景、中景和远景。版画与地图的结合形式,既新颖又突出其艺术价值。
“在当代中国绘画艺术领域,版画制作周期较长,是被时代潮流所遗忘的古老艺术。版画雕刻也很讲究,细小的裂缝一遍一遍刮平,反复打磨,才能使画面拥有非常高的光泽度。”在王玉的介绍下,山西晚报记者仔细观赏发现,作品将老牛湾堡、万家寨水利枢纽、娘娘滩、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碛口古镇、天下第一湾、乾坤湾、红军东征纪念馆、壶口瀑布、人祖山、陶寺遗址、云丘山、鹳雀楼、晋侯鸟尊、绛州鼓乐、世纪曙猿、后稷教民稼穑、嫘祖养蚕、黄河铁牛、大禹治水、秋风楼、舜帝陵、盐湖、西侯度、莺莺塔、关帝庙、永乐宫共27个标注地标一一呈现,甚是震撼。
8000米河道,弯弯曲曲。经过一刀刀精心雕刻,版画被赋予了太多的美学元素,曲与直、高与低、陡与缓、满与缺、宽与窄、天与地、山与水、土与石、黄与绿、雄与秀、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完美和谐地融入其中。
《黄河晋韵》版画地图画面环环相扣,上下左右呼应,仿佛进行了一场华夏古文明与流域新合唱的对话,共同唱响“黄河之魂”。作品除了绘有27个地标外,还涵盖了明长城、沿黄一号公路、河灯节、水陆码头、石磨毛驴、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吴王渡、风陵渡、茅津渡、芮城圣天湖、平陆三湾大天鹅湖、三门峡、小浪底等沿黄景观及民俗文化,将水利工程、大禹治水等治理保护黄河的观念传达给大众,为保护弘扬黄河文化、深挖黄河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讲好山西故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