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至,春天真的不远了
冬至已至,春天真的不远了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太阳将走“回头路”,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此日阴极而阳始至;《孝经》记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所以有俗语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因此,冬至有时也代表着一年之始,兼具着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冬至初五日,初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动物,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躲在土里过冬。冬至又五日,二候麋鹿解。麋与鹿同科,但是古人认为鹿是山兽,所以为阳;麋是水泽之兽且角朝后生,所以为阴。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冬至后五日,三候水泉动。冬至时候,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感知后便开始流动,大自然仿佛有了丝丝生机,藏匿于山石之间,不显见,却有着自己的生命轨迹。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数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节气计算方法,从冬至这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也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此时正好春暖花开。从目前我国各地流传的数九歌来看,这个习俗基本是由黄河流域农人们数着严冬腊月的日子过生活,慢慢等待来年开春进行耕作而盛行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由此古人还有“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是文字、圆圈、梅花。
冬至也称冬节、亚岁等,因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也是一个吉日。《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所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这一天,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尚未融合普及,很多节日有历史,乏记载。据现存著作记述,周人(陕西一带)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岁首与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日期都在阴历十一月,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动。《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以往最强的仪式感就是祭祖。过去冬至祭祖和春节祭祖一样隆重,供奉的祭物中最特殊的是鲢鱼,告慰祖先家门烟火连(鲢)绵不断的意思。祭过祖之后,还要将祭桌面向大门口朝外拜祭天地,南京人称作“接冬”。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而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冬至开始,正是阳气萌芽、回转的时候,也是顺应自然、激发人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节。《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的虚衰将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健康问题。“气始于冬至”,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顺时而动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天气寒冷、阳气伏藏的时节,人们的传统饮食基本都以温热为主,常见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食物。
民谚有曰:“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冬至虽然是肃杀的季节,却也是农耕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冬至时节,光照最短,农事常多以果蔬畜牧安全过冬为主。此外,由于天气的因素,冬至前后最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严寒气候有可能产生的危害。所以,民间自古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占卜气候、禳灾祈福。
冬至,作为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社会意义。穿越千年的时光,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冬至已至,春天真的不远了。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