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姓始于东汉年间
贺姓始于东汉年间
漫画 王峰
寻根溯源
贺姓来源有:
1.出自姜姓,避讳改姓而来。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所载,齐桓公支庶齐庆封(亦称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至东汉汝阴令庆仪,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安帝父之讳,改名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姓。
2.出自姬姓,据三国谢承的《会稽先贤传》所载,吴王僚时国乱,其子庆忌正逢出使郑、卫。后避祸至卫。其妻携子逃到会稽山下隐居,越人哀之,予沼泽之地耕种,称其族为庆氏。至汉安帝,其后为避安帝父清河孝王刘庆之讳,改“庆”之同义的“贺”为氏。
3.他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将鲜卑复姓贺兰氏、贺赖氏、贺敦氏等均改单姓贺;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汉姓为贺;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汉姓为贺;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为贺;今布依、撒拉、傈僳、满、蒙古、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贺姓主要两支都是为避安帝父清河孝王刘庆之名讳改姓而来。贺姓出自姜姓或姬姓,为炎帝神农氏之裔姜太公之后,或为周王室同姓诸侯吴王僚之后。
贺姓是一个出现较晚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有孙名公孙庆克,其子庆封(史称庆父)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因故逃往吴国。东汉时,有后裔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之父刘庆的名讳,将庆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其后子孙以贺为姓,贺氏族人皆尊贺纯为贺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贺姓最早主要发源于今浙江绍兴一带,并很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姓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会稽贺姓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姓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姓,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姓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
唐朝时,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今江苏徐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姓已呈大批北上之势。宋代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姓已分布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时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时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时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时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时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时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时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贺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明清以后,贺姓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如今,贺姓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多此姓,两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
宗族特征
1.贺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他们得姓于东汉的安帝年间,只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
2.字行辈分排列有序。如浙江嘉兴贺姓一支字行为:“启泰铉愚王召晟尚,开庆锡宸玉绍德。”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贺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贺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贺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五号供橱。
延伸阅读
贺知章登绵山留诗文
绵山有三绝:一是抱佛岩前挂祥铃;二是著名的铁索岭铁索,另一绝是包骨真身像。绵山铁索岭曾迎来过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少时即以诗文知名,性格旷达,号称“饮中八仙”。他目睹武后临朝前后的宫廷情况,对介子推崇敬之至。60岁时曾攀铁索岭铁索登绵山顶峰。铁索岭非常危险,是从岩沟直接插到岩石顶的一条险径,想要登上100多米高的山顶,需要借助一条如婴孩儿般粗细的铁索向上攀登。因此,这条云雾环绕、崖高风急的云梯铁索路,因为诗人的登临也有了“贺知章小道”的别称。登临绵山后,他留下诗文:“别离江南岁月多,绵山修真消劫磨,常见门前涛沟水,不思它山镜湖波。”
80岁时任太子宾客和秘书监的贺知章二上绵山,当他想到20年前攀云梯、游仙境、听涛声的情景,又题诗一首:“一别廿余载,此情思弥潺。不言生涯志,蹉跎路所艰。八十余数年,发丝心尚殷。”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