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沙漠、高山与雨林,带你触达沧桑而勃然的灵魂,《穿行秘鲁五千年》节选——

皮萨克市场随想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穿行秘鲁五千年》
  王甲红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穿过荒漠、高原和雨林紧密拼接的狭长国土,每一步,都是截然不同的风景;星罗棋布的古老文明,漫长拉锯的帝国与殖民者,坎坷崎岖的独立之路……旅途上的一花一叶、一砖一瓦,都是秘鲁的“上下五千年”。在秘鲁旅行,如同在亚、欧、美各文明的古今时空场景中穿梭,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与交错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穿行秘鲁五千年》的旅程,是穿过五千年的时空交错,走过沙漠、高山与雨林,将带你触达秘鲁沧桑而勃然的灵魂。
  周末的皮萨克市场不容错过。高山掩映之下,摊位支起来了,三乡五寨的村民们赶来了,“老外”们也如期而至。市场上人头攒动,人们逡巡于各个摊位,传统服饰争奇斗艳,售卖者和购物者的角色互相转换着。
  市场大约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分区,有的区域用鹅卵石镶嵌地面,销售蔬菜、水果和干果,千万不要错过安第斯山区的“水果皇后”卡姆果;有的区域销售各种草药和难以名状的植物;有的区域用光滑的石板铺设,销售服装和各种羊驼毛制品,如围脖、披肩、羊毛衫、挂毯、背包和腰带;有的区域则销售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如葫芦画、排箫、笛子、手鼓、形状怪异的图米刀、黄金面具仿制品、冰箱贴、木石雕印加王头像、木雕面具、各种图案的木盘、羊驼和美洲驼或美洲虎形象的毛绒玩具等。皮萨克市场可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也可以令最富猎奇心的游客满意而归。
  两位老奶奶的摊位相毗邻,都在销售各种颜色的玉米,有纯粹的黑色、红色、白色以及黄色,也有玉米粒灰白相间或红黑相间的,也有同一粒玉米的颜色由红渐白或由黑渐黄者。她们将玉米粒剥下,将不同品种分放在小塑料样品袋里,挂成一串,如彩虹般绚烂,显然要兜售给外国游客。与其说她们是在销售玉米,不如说是在展示艺术品,展示玉米发源地的多彩多姿。
  “豚鼠”,看着大黑色网兜里躁动不安的小东西们,我不禁念叨出来。两只深黄色,两只纯白色,一只淡黄色,紧紧地挤挨在一起,颇为可爱的模样。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豚鼠传播至全世界,安第斯人的盘中餐逐渐化身为全世界的宠物。在安第斯山区的餐厅里,烤豚鼠可是地道的美食,用特殊的酱料腌制后,再在炭火上烧烤,皮黄酥脆,肉质鲜嫩。据说,秘鲁一年能消耗掉6000万只豚鼠。
  几个摊位在销售干古柯叶,我顺手花2索尔买了一袋。安第斯山区的酒店,一般都会在大堂水吧免费放一些古柯叶,像国内供应茶叶一样随意。我每次回到酒店,都会泡一杯古柯叶茶,或干嚼几片,倒不是因为它多么美味,更多是想体会古柯叶独特的味道,感受印加贵族的风情,寻找灵媒的感觉,体会安第斯山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古柯叶是提取可卡因的原材料,每片古柯叶中含有0.25%-0.77%的可卡因生物碱,这已被很多国家列为禁运品。而在秘鲁,也只有在安第斯山区,销售和食用古柯叶才合法。印加帝国时期,使用古柯叶是王室、贵族和祭司专享的特权,他们经常佩戴一只方形布袋,斜挂在身边,以随身携带新鲜的古柯叶,供不断咀嚼。
  古柯叶和奇恰酒都是祭祀中最重要的灵媒。一幅画像中,面对肆虐的乌鲁班巴河神,萨帕印加身穿绿色服装,咀嚼着绿色古柯叶,暗示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获得神灵帮助。即使今天,安第斯山区的人们仍在使用古柯叶祭祀,巫师使用古柯叶预测未来,他们将古柯叶倾倒在披肩上,根据其散落的形态做出解读。
  印加帝国灭亡,西班牙人对古柯叶的态度迥然不同。教会认为古柯叶与印加文化联系密切,意图禁止古柯叶,世俗力量则认为古柯叶可以使精疲力竭、饥渴的矿工恢复体力,可以使他们更加辛勤工作,更利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更何况,古柯叶贸易本身也能够带来大量收入。争执中,印加古柯叶种植面积扩大了,殖民当局收入提高了,教会什一税增加了。从此,古柯叶脱下神圣的外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不再是贵族和祭司的专利。现今人们把它当作兴奋剂以应对高原反应或安第斯山区的恶劣天气,缓解头疼、咽喉肿痛和胃疼等症状。
  实际上,从古柯叶中提取可卡因需要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仅仅食用古柯叶并不能产生那种催眠或飘飘欲仙的毒品作用。秘鲁政府出于保护文化传统的需要,或考虑到古柯叶的药用功效,也为了保障古柯叶种植区居民的收入,仍允许人们种植和食用古柯叶。
  咀嚼着古柯叶在市场中漫步,摊主们也很悠闲。两位姑娘正在对弈。棋盘是普通的黑白64方格,规则与一般的国际象棋完全相同,王后相马车卒也一般无二,所不同者是对阵双方的棋子。
  立体棋子用泥陶制作,雕刻成各种形状,再着色烧制。参战双方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对弈,其场面简直就是西班牙人和印加人在实战厮杀。
  西班牙一方是传统欧洲风格。战车是欧洲堡垒式塔楼,基座用规整石块砌造,圆顶塔楼颇有伊斯兰风格,西班牙长期受摩尔人统治,其建筑已融入伊斯兰风格,“车”惟妙惟肖地反映了这一特色;“马”姑娘们正聚精会神地下棋的形象是高头大马奋起前蹄,西班牙入侵秘鲁之前,南美洲没有马匹,强壮有力的马匹成为西班牙人制胜的主要因素;“象”则是天主教传教士,胸前佩戴十字架,手持《圣经》,一袭黑袍加身,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传教士的身影;“王”与“后”则是天主教双王的装束,菲利普身着铠甲,外披斗篷,手持长剑,伊丽莎白女王则一身红衣,头戴后冠;前方禁卫军手持利刃,西班牙人锋利的刀剑对没有高硬度金属的原住民造成了致命伤害,往往数名西班牙士兵即可在屠杀数百名印第安士兵后全身而退,唯一的后果是身体疲劳和持剑的手臂无力抬起。
  印加一方则是传统印加风格。“车”同样是亭台式建筑,基座用不规则巨石搭建,茅草覆顶,这是印加人典型的房屋结构,无论多么豪华的房屋,即使是萨帕印加的宫殿,墙壁镶满金银,屋顶仍是茅草遮蔽;“马”是美洲鸵的形象,美洲驼驮着货物,它们适应安第斯山区的山地运输,但脊柱柔软,不能过于负重;“相”则是印加祭司装扮,印加帝国时期,祭司地位显赫,高级祭司出身于王室;“王”是萨帕印加形象,手持铜斧钺,胸前佩戴金胸甲,头戴流苏和羽毛,佩戴巨大耳环,守护在侧的科娅也惟妙惟肖;前方印第安士兵手持棍棒和投石器,在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中,印第安士兵的武器只是标枪、棍棒、石块和无高硬度金属的箭镞,很难对盔甲护身的西班牙士兵造成实质性伤害。
  无论是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或是秘鲁人民的独立战争,都没有平局可言,都是实实在在的“将死”对方。国际象棋本就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写照,而在这里,棋子的造型更成为秘鲁征服史的真实写照,双方的文化背景、宗教影响和武器装备的悬殊均显现于此。
  西班牙的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对西班牙和秘鲁来说,国际象棋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传播史。西班牙中南部被信仰伊斯兰教的摩尔人长期占领,双方拉锯数百年,天主教双王才最终光复失地,在此过程中,国际象棋被摩尔人传到西班牙。紧随西班牙征服新大陆的脚步,国际象棋也在秘鲁扎根。某种意义上讲,西班牙人在新世界的征服运动是其光复运动的延续和拓展。
  棋盘上的争夺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是真正的弱肉强食、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在国际象棋传入印加帝国之后,末代萨帕印加以及王室的反抗者都与国际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等待他们的都是厄运。
  这就是印加人与国际象棋的故事。我无意与两位弈棋的姑娘探讨她们手执棋子的感受。然而,可以猜测,尽管整个民族对殖民史仍有某种难以表达的情结,但至少在弈棋的这一刻,她们心中只有象棋。
  在皮萨克市场,每一个物件,从辣椒到西红柿,到玉米,到土豆,到番薯,到豚鼠,到古柯叶,到图米,到一副国际象棋,甚至到人们的装束,都有深远的故事,都凝结着历史。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