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冬日豪华式取暖
古代冬日豪华式取暖
寒夜漫漫,朔风凛冽,今人有暖气空调抵御严冬,古代土豪们也各显神通,用独特且奢华的方式拥抱暖意。
要说古代取暖神器,首推“温室殿”。这是皇家专属“顶配暖房”,西汉时便已登场。殿内以花椒和泥涂抹墙壁,“椒房”之名由此而来。花椒在当时属珍稀香料,不仅气味芬芳馥郁,驱虫辟邪,更具保暖效能,热力在香暖氛围里均匀弥漫,让整个空间如春日和煦。地上铺着西域进贡毛毯,厚软绒毛锁温,再摆上精致云母屏风,挡风之余,烛光月色透映其上,满室熠熠生辉,帝王后妃于其间宴饮起居,寒冬亦如暖春盛景。
民间虽无缘“椒房”,却有精巧“火炕”与“地炕”。东北那疙瘩的火炕,以砖石砌成,下留烟道,连通灶膛,做饭烧柴时,烟火余热顺烟道游走,烧热炕面,一家老小盘膝围坐,暖烘烘唠家常,被窝整夜不凉。华北偏爱地炕,四合院中挖地造炕道,覆以石板、方砖,柴炭在屋外灶口闷烧,热气悠悠升腾,暖透整座屋舍,逢年过节,厅内摆桌开席,宾朋脚下暖流涌动,酒兴更浓。
炭火盆更是随处可见“取暖利器”,唐宋富贵人家,用上等青铜或细腻陶瓷制盆,雕琢龙凤呈祥、梅兰竹菊,炭火精心挑选,无烟银霜炭是首选,燃时焰蓝且稳,暖而不呛,旁置精致香薰,炭香混着袅袅轻烟,满室生香。明清时,还添“暖手炉”“脚炉”配套,炉身錾刻细密花纹,内藏隔热砂,燃炭焖于其中,手提怀揣、踏于脚下,走到哪暖到哪,闺阁小姐们冬日做女红、吟诗作对,有此相伴,指尖裙摆皆不沾寒意。
取暖“软装备”也讲究。唐时流行“驼绒锦衾”,以塞外驼绒捻线织锦,厚实绵软,绣工繁复,裹于身上,恰似春日暖阳轻抚;元代贵族披“貂皮大氅”,黑貂白貂皆为贡品,毛长绒密,风雪中一袭上身,贵气与暖意并蓄,骑马出行,昂首阔步于冰天雪地。
饮食取暖也有门道。古代冬日宴饮,必有“热酒”开场,酒壶温于热水或炭火之上,醇香随热气飘散,入腹暖彻脾胃;“羊羹”“肉脯”常列席,羊肉慢炖成羹,凝脂浮香,肉脯风干挂霜,嚼劲十足,食来浑身热汗,抵御外界霜寒。更有精致“茶汤”,茶末混着姜桂、酥酪,沸水冲沏,捧碗啜饮,舌尖滚烫,暖意直抵心窝,在冰碴凝结窗棂时,屋内弥漫这般烟火食香,寒冬亦是温暖如春,也是人间至味。
古代取暖,是物资堆砌,更是生活艺术。于冰冷岁月,他们借奇巧构造雕琢出暖融天地,在朔风呼啸间,将漫漫冬日过成闲适时光。
□谢春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