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英工作室:丹青水墨绘英才 宣纸浸染古今情
王志英工作室:丹青水墨绘英才 宣纸浸染古今情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记者:赵德伟 制作:李慧辰
人物简介
王志英(子英)
国家一级美术师,山西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创作研究所研究员,获“新中国美术家系列”成员,山西省优秀女知识分子,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先后毕业于山西文化艺术学校、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研修于北京画院高研班。
作品曾参加全国大型美展并获奖:
《静静的时光》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秋的味道》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千年之约》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黄河古渡》入选文化部大道长河-黄河主题美术作品展,《山水清音》入选“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血与火的年代》(组画)入选“庆祝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初雪》入选“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
作品曾赴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诸多作品被国家及个人艺术机构收藏,出版有《悠悠千古韵》等个人专集。
她是一位沉浸在水墨世界的女画家。她的指尖似有魔力,蘸墨、运笔,在宣纸上轻舞。那浓墨是她情感的深沉呐喊,淡墨是她内心的轻柔细语。每一笔都倾注着她对人物情感的独特理解,在水墨浓淡间,赋予人物鲜活的灵魂。在她的画笔下,水墨不再仅仅是墨色的堆砌,而是成为情感的载体,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本身的情感共鸣。当我们走进她的艺术世界,就能感受那份独特的艺术魅力,领略那份深邃的人文关怀。
想象力为画画插上翅膀
如果说技艺是成为一名画家的基础,那想象力就是一个画家的灵魂。对于王志英来说,童年的经历和家庭的影响,都是自己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志英的童年,是在内蒙古草原上度过的。那里一望无际的蓝天,广袤无际的草原,给予了年幼的王志英最大的自由。
小小的人儿,躺在草原上,仰头望着天空变幻莫测的云:这一朵像奔腾的马、那一朵像披着薄纱的仙女……每一朵云在王志英的脑海里有了具体的形象,串联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王志英的奶奶是民间剪纸手艺人,剪刀飞舞之下,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跃然指尖。不仅如此,老人用碎布拼接的门帘,至今还留在王志英的记忆中。虽然只是一块块碎布,但奶奶总能从中挑出最合适的颜色搭配在一起。这样的色彩搭配,也让王志英对美有了具象的认知。
上学之后,王志英多了一个爱好,那就是画画。王志英回忆说:“我那时候偏科很厉害,语文常常考第一,而其他科有的都跟不上,听不懂的时候就自己画画。”别看这个性格沉静的女孩,平时不爱多说话,她把自己的想法融入了画中。一本作业本,前面写作业,后面画画,半个本都被她画满了。现在看来当年的画也最多是涂鸦,但王志英却从心底明白了自己对画画的喜爱。
初中毕业后,16岁的王志英踏上了追求艺术梦想的征途,她先后考入山西文化艺术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在这里她儿时的艺术天赋得到充分展现。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及艺术理论学习,她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在专业选择上,王志英曾一度在国画与油画之间徘徊不定。然而命运似乎另有安排,她最终阴差阳错地成为版画专业的学生。版画这个对技术和体力都有要求的领域,对于一个小姑娘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习版画,首先要从木刻开始。制作木板与打磨是基础工作,对于男同学尚且不容易,何况是从小没干过粗活重活的小姑娘。王志英回忆起那段时光,她总是记忆犹新,每次都是一边哭一遍打磨。但她从未放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坚持,王志英的版画创作终于得到了认可,多幅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展出。
不断学习逐渐打磨自己
毕业之后,王志英来到临汾展览馆工作。除了要组织各种展览,还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做。每一次展览,王志英都要为展览做准备,尤其是准备展览用字。要先用塑料泡沫刻出来,然后再复制下来。每天陷于重复的工作之中,王志英渐渐发现,自己创作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此时,已经结婚生子的王志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去北京继续深造学习。”
来到北京画院高研班,王志英师从石齐、王明明、袁武老师,研学的过程仿若踏上了一条漫长而深邃的修行之路。她说中国画的学习不仅是技法上的磨砺与锤炼,更主要的是美学观念的觉醒与升华。特别是写意画的世界里,笔墨技巧与传统精髓交织,意境深远,人文精神厚重,让人们在每一次落笔间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韵味。研学期间王志英不仅悉心临摹历史名家的传世之作,更用心去体味那些深藏在画面背后的情感与哲思。水墨丹青间,是王志英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共鸣。日复一日,挥毫泼墨,废纸三千,每一滴墨香都见证了王志英对国画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名家讲解,画论研读,更使王志英在浩瀚国画艺术的海洋中吸取养分、不断前行。
艺术是相通的,王志英在学校期间打下的坚实美学基础与专业训练,如今在国画创作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她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风格与韵味。
不同经历带来更多创作可能
每个画家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画感。
而王志英,她的作品一直在追求中国文人画中的那种诗意般的静美,即人灵魂深处的平静与天地宇宙相融的那种平和感。她的画兼工带写,画面古雅幽静、神韵空灵、恬淡简远,在古典意蕴承袭的同时更注重现代理念的彰显。她采用山水与人物结合的画法,取材于现实,用一种大方明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现,她的水墨弥漫着清新、恬淡、高洁的艺术气质。
在王志英看来,每一段经历对艺术都是有帮助的,那些鲜活、个性的画面,永远是源于生活的。也正因为如此,她总是用心去经历,用画笔来记录。理发店里,两个小女孩烫发的瞬间,对别人来说,或许只是普通的一个场景。但在王志英笔下,女孩的朝气和灵动却透过纸面,传递到人们眼前。此时,画作仿佛不是静止的,观者也能感受到当时的惬意。王志英的这幅《静静的时光》,之后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这位极具才情的女画家身上,以艺术家极为敏感的学术创作触觉准确地抓住了女性在生活、生存、情感等方面一瞬间的状态,无论是都市题材还是古典题材,她都能很好地驾驭,以女性视角表达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展示了自己较高的艺术素养与深厚的艺术功底。
而前往神池扶贫的那段经历,则让她在创作的领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帮老乡们买牛、卖月饼、卖胡麻油……王志英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这一个个瞬间,也成就了她的作品《扶贫日志》。过去擅长于都市题材,但在乡野田间,那些更鲜活、更质朴的细节,点燃了王志英新的灵感,从此她的绘画创作也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以神池月饼为题材创作的“中秋的味道”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在最近的翰墨华章全省艺术节上展出的《三晋英才》系列作品的创作中,她创新地将诸多人物与山水结合在一起。米芾、白居易、王维、王勃、傅山……12位山西历史文化巨人,他们兼具了各种身份,诗人、政治家、书法家、画家等等,但是王志英却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每个人的特征精准地表现出来,内容形态各异,却都极为符合各自的身份。同时,将这12位历史文化巨人特别巧妙地融入传统山水当中,人物的表现手法和山水的表现手法还精巧地统一在一种语境当中,人与景相得益彰。
三晋大地,自古人才佳人辈出,众多豪杰,名留青史。晋文公、荀子、关羽、武则天、司马光、傅山、王维、王昌龄、卫青、霍去病、张辽、狄仁杰、师旷、米芾……他们如星辰般闪耀在三晋大地,像一颗颗明珠照耀在历史长河。而未来,这也将是王志英率领文化名家工作室的成员一起努力的方向——用中国画水墨语言来表现、歌颂历史,为他们造像。人物与山水、人物与壁画……王志英说,将尝试用不同的笔墨语言与表现方法来进行创作。我们也期待,他们用画笔描绘出的山西历史人物跃然纸上,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生动的作品了解山西、爱上山西。
工作室成员眼中的文化名家
她的热爱与坚持打动人心
“王志英老师不仅有深厚的艺术功底,生活中也总能带给我们启迪和帮助。”来自山西画院的孟冠华说,自己与王志英老师结缘已久。早在山西师范大学上学时,王志英就是自己的老师。之后,采风、展览,孟冠华有了更多的机会与王志英相处。在她眼中的王志英,宽厚豁达大气,对于年轻画家更是不计回报地提携和帮助。
“心宽之处如大海,可是细腻之处又如涓涓细流。”孟冠华说,王志英对绘画的热爱,是最让她印象深刻的。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周围发生了什么,宣纸一铺,笔墨一挥,她就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王志英老师善于从一种女性视角去表达,不管是构图、色调还是题材,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完美呈现。无论是都市题材还是传统古典题材,她都能恰当地去把握,这需要极高的艺术素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才能完成。”孟冠华说,王志英老师每一个创作的人物来源都是取材于现实当中的,而将现实人物和虚幻的山水花鸟巧妙地相融合,既有现代的视觉元素又有传统的笔墨情绪,虚实相生浑然一体。
“与王志英老师相识这么久,她对于创作的热爱深深激励着我,也让我明白,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让我有勇气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孟冠华说。
山西晚报记者 赵德伟 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 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