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做伴 绿水为邻
——评李景平《云下山河》
青山做伴 绿水为邻
——评李景平《云下山河》
生态文学在新时代风生水起,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作家的关注。李景平先生多年来从事环保工作,潜心于生态文学的创作,着力推动生态文学发展,受到文坛瞩目。他的新著《云下山河》(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以自己的亲身阅历、以坚实的步履丈量山河大地,书写了山西生态的巨大变化,描绘了山西壮丽的山河胜景,弘扬了生态文化,语言优美,文笔生动,是生态文学的重要收获。
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文学,在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时,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希望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衡,讴歌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李景平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多年来从事环保工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切身的体验。《玉门河叙事》叙述他居住的地方,也是环保厅的宿舍楼,是玉门河和汾河交汇的地方。曾经的玉门河流的是黑水、荡起的是熏人的恶臭,污水像一条长蛇流过高楼大厦的旁边。在山西开展消除黑臭水“百日清零”活动中,李景平勇于发声,把一组玉门河流淌黑水的照片发到单位微信群里,质问道:“我们远查汾河入黄口、近查吕梁磁窑河,怎么不查查眼前的这条黑水河?”这流淌的污水,是给生态环境部门点的“眼药水”。他的呼吁得到共鸣,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于是,一场玉门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了,经过一年的治理,玉门河一川清水、蜿蜒流淌,两旁是绿廊、花园、步道,整个河流就像一个绿茵茵的公园。这场由生态作家呼吁的河道整治行动,充分证明了生态作家不仅仅局限于书斋中,而且见之于对于生态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写出真正有分量有温度的作品。
水对人类生命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是生态环境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诞生之初逐水而居,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河流的滋养。李景平生活在山西这块热土上,他的作品对于山西的大河小川如数家珍,体现了对于生态文学的深刻见解。他善于通过河流的历史、生态的历史,描写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治理,赞美美好的自然景观。在《汾河消息》和《汾河雁过》中描写汾河的历史,汾河清风涟漪、绿水微波,让人想起秦穆公救急晋国饥荒而实施的“泛舟之役”的运粮船队;想起汉武帝的船队经过汾河,吟诵《秋风辞》的豪情;想起皇家船队由万荣秋风楼直溯宁武汾阳宫时,民间的木筏排起的壮观长龙。那个时候,汾河是可以承载船队的。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后来受到严重污染,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汾河生态环境治理全面进行,两岸串起了污水净化企业、湿地公园,汾河之上旋转着绿色现代化的驱动。如今走在汾河岸上,看见大雁从空中飞过,汾河的生态湿地、汾河的彩色林带,已经是万鸟群集、群鸟合唱,汾河成为诗意的音乐的生灵栖息世界。
生态文学不仅要体现生态理念,还要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激发读者对于生态环境的热爱。李景平的生态文学作品,在描写生态环境的变化中,激荡着对于大自然的文学讴歌,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让人陶醉于优美感人的文字中流连忘返。他描写故乡的桃河:“女人们洗着洗着,会突然撩起水来,泼洒出一片嘎嘎的嬉戏;孩子们在深深浅浅的水里光着屁墩儿抓鱼,叫着跳着,溅出亮亮的欢乐。男人们呢,在河岸的庄稼地里停住手里的活计,嗷嗷地号叫,激荡了满河湾的长调。”(《桃河是故乡》)童年时的桃河,给予作者美好的回忆,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桃河生态环境的向往。他写沁河的水之绿:“沁河,沁之源,是怎样一种水呢?古称少水,也称沁水。少水,少年之水,清纯;少女之水,清澈。沁水,沁心之水,灵透;沁肺之水,灵润。”又道:“沁河是不竭的,只要山在,沁河就不竭;只要树在,沁河就不竭;只要绿在,沁河就不竭;只要天在,沁河就不竭。”(《沁源绿》)这样的文字有魅力、有力量,又有节奏感、有音乐性,既反映了沁河的美丽,又阐发了作者的生态思想,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无穷。
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体现于河流和山林,还体现于大地之上的天空。浩瀚的星空、美丽的夜色,曾经带来人类哲学的遐思。可是,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曾几何时,星空消失、空气污染,人类的呼吸也滞塞了。李景平的《在大地重温天空》描写道,在城市的夜空,竭力寻找月亮的童话和星星的诗,可是失望了,黑烟把城市熏得浑浑噩噩,晴日昏暗如晨昏,行人出门满面尘灰,夜晚灰黛如死寂,仰面而望,望眼迷茫。他说,在孩子清澈透明的眼睛里,我们担心,我们会不会就是污染的天空、会不会就是污染的心灵?面对雾霾肆虐、大气污染,城市的生态环境开始了艰难嬗变,摧毁了黑色烟囱、荡平了污染企业,将成百上千耸立着的污染产能夷为平地。于是我们的城市飘扬起了一种蔚蓝、一种洁白,城市的夜空似乎又回到了牛郎织女的时代。他的作品《在夜空寻找银河》《在云冈看云》《在地上擦拭天空》《与蒲县的云纠缠》等等,都反映了城市在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日新月异,描绘了人们对于大气的治理、对于蓝天白云的深情呼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书涵盖了对于山西生态环境变化的全面观察,表达了对于绿色世界的向往。其实,生态环境的发展体现于绿色发展上,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就是绿色发展的最好证明。《在右玉看绿》中,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描绘右玉生态建设的壮丽场景,他从清代雍正年间的《朔平府志》说起:“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摧,牲畜亦伤。”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风沙漫天,被人称作不毛之地。如今,经过右玉县的县委书记们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全县人民治理黄沙,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久久为功,终于把右玉变作“塞外绿洲”,如今的右玉县“海海漫漫的绿,激荡着、澎湃着,由远而近,犹如惊涛拍岸,近到眼前来了。”“滚滚滔滔的绿,起伏着、绵延着,由近而远,涌浪排空似的,远到天空里去。”
青山做伴,绿水为邻。本书收录的作品分为六个篇章:《河流》《天空》《城村》《工业》《远处》《归去》,从各个角度描写了近年来生态环境生态治理的巨大变化,反映了作家的生态文学理念,也体现了山西生态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李景平数十年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倡导生态文学、深耕生态文学、探索生态文学、呼吁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我们期待他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归来依旧是少年。
宁志荣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