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觉醒

——序王永福散文集《回望》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11月23日,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因病辞世。
  就在此前的11月20日,由北岳文艺出版社编辑的电力系统作家王永福的散文集《回望》出版面世,该书的序言《伟大的觉醒》即是由张石山先生题撰。据知情人士透露,此篇序言是张石山先生在病重期间完成的。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文学“晋军崛起”的主将之一,张石山先生著述颇丰、影响深远,此篇序言,也一以贯之地阐述了他基本的文化认知和卓越见解。本报特推出该篇文章,以示对张石山先生的追思和纪念。

——编者


  2023年底,王永福先生出版了一部关于人生哲思类的专著《感悟与认知》,笔者为之写了一篇序言《穿越自身,抵达彼岸》,予以大力推介。
  时隔不足一年,王永福先生又创写完成了一本新作,是为这部散文集《回望》。
  王永福先生爱好文学写作,自幼喜欢读书,因之积健为雄、学养趋于阜厚;人生经历丰赡,所以创作题材广泛;抑且勤于思考反省,于是大作源源不断。我为他近来井喷式的创作状态与取得的创作实绩,感到由衷高兴!


  《回望》这本书,具体“写什么”?王永福先生,又将“怎样写”?
  这样两点设问,第一点说的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点说的是本书的创作精神主旨与表现手法。这两点,不妨说也正是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
  仅仅看一眼书名,多少翻看一下本书目录,读者便能够大略知晓:《回望》一书,作者旨在通过回望自身曾经的乡间生活,以捡拾生活中的诸多珍贵记忆,将属于自身的珍贵记忆,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正是文字,能够让我们的记忆获得永恒。
  《回望》一书,内容丰富、涉猎甚广。作者始于童年时代的全部生活记忆,本书几乎搜罗殆尽。举凡父母恩情、血缘家族、亲戚当中的各种人物,以及村人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故乡的地理山川、街道场院,包括庙宇古建;本乡本土独特的民情风俗、地方特产与风味膳食;包括童年趣事与乡下少年的种种“调皮作怪”,皆有记叙。
  非常可贵的是,所谓“回望”,本书并未陷入简单的回忆与事件罗列中。本书行文当中、字里行间,不唯情感充沛,抑且理性昭然。普通读者不难看出:对哺育了自身的血缘亲情,作者一派赤子情怀;对教化了自我的传统文明,作者则多有理性认知。
  捧读本书当中的许多篇章,我们能够真切地感知作者王永福先生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传统文明,确实充满了某种“温情与敬意”(钱穆语)。
  ——仅仅这一条,我敢说:这是一种“伟大的觉醒”!


  回望近代历史,百多年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保守,在与西方列强的对峙较量中节节败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有人却将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滞后等等,归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决定论”,一时甚嚣尘上。
  令人欣慰的是,诋毁、颠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尽管猖獗百年,中国传统文化却坚决拒绝缴械。相当多的中国人,几乎是“人自为战”,大家不约而同,一道构筑起了捍卫我们传统文化的“防御纵深”。
  仿佛在铺天盖地隆隆而下的雪崩中,有人拒绝倒下,顽强地站稳了脚跟。
  这样的例子,何必远举天边,尽可观取眼前:
  刚刚完成新作《回望》的作家王永福先生,正是显豁一例。
  ——这样的例证,足以令人感奋。正如《论语》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没有任何强权,能够强迫我们背叛我们的文明;没有任何歪理邪说,能够蛊惑、欺骗觉醒了的我们。


  与全人类几大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唯一从远古流传至今不曾断裂过的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绝对奇迹!
  因之,中华文明,绝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馆藏、绝不仅仅是专家学者们的高头讲章,她是一条从远古流淌而来的“此在的文明之河”。
  我比王永福先生年长近二十岁,但我们的人生经历颇多相似:我们都有老家,我们都是从小在乡间长大成人。我们自幼沐浴其中的乡野文明,富含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这样的文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滋养哺育了代代中国人。
  我们自身、我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我们祖祖辈辈,都是乡野文明亦即具体而微的中华文明所哺育长大、所教化成人。
  事实上,恰恰是广大乡野的广大众生,服膺天理人情、恪守仁义道德,近乎顽固地保全守卫了我们的传统文明。
  有人曾经惊呼呐喊:中国人,确实到了“回家”的时候。
  非常值得庆幸:我自身以及王永福先生,包括大家身边数不尽的例证,我们尽管曾经离开乡土,外出求学、打工、求职,但我们从来没有见异思迁、没有数典忘祖、没有人云亦云、没有跟风赶浪、没有背叛过我们的乡野文明。
  我们的父辈、我们自身,亿万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明的服膺与坚守,反转来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强韧与不可战胜!


  对于许多城里人来说,所谓“老家”,确实只是一个词语、一个填表时的“籍贯”。
  然而,对于众多曾经在村里长大的人们来说,“老家”的意义无比丰赡,它是我们祖先的埋骨之地,它是我们的父母之邦,它是我们永远的牵挂和念想,它是我们梦魂萦绕之地,它是我们血脉由来的源头,它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有机构成。
  一个爱国者,首先必然会热爱自己的家乡。
  换言之,爱家乡,是爱国的最真切、最质朴的表现。
  通过《回望》一书,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具体感知作者王永福先生对家乡的一派挚爱之情。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然后推己及人,方才可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产生与形成“博爱众生”的情怀。
  通过《回望》一书,我同样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感知王永福先生对父母的那种真挚的追怀、敬顺之情。
  我们对故乡的情感、对父母亲人的追思怀想、对哺育了我们的乡野文明的感戴之情,发乎内心、自然而然。


  《回望》一书,诚挚地表达了对父母的敬顺追怀之情,这是作者的一派赤子之心。
  《回望》一书,对自己曾经的故乡生活,做了竭尽所能的追忆记录,其间体现出了作者对乡土文化的强烈认同。
  总括而言,《回望》一书的写作本身,正是对诋毁、颠覆中华文明的倒行逆施的坚决抵制,属于捍卫我们传统文明的自觉性参与。
  相比于我们的父辈,我们读书识字,不再是“失语的一代”。我们手中有笔,我们可以著书立说。
  这是一种伟大的觉醒!
  “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基于我们自身的觉醒,我们可以豪迈地放言: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中国文化,不可战胜!
  在《回望》一书付梓之际,写出以上文字,愿以之与王永福先生共勉。敢言序。

张石山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