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晋文工作室:努力将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人物简介
  薛晋文
  吕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应邀担任中宣部外宣作品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视听艺委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工作,代表著作有《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影视艺术与文化强国战略研究》等10部;在《人民日报》《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发表论文百余篇,部分论文被《马克思主义文摘》《新华文摘》转载或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等多项;两次荣获“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政府奖,两次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理论论文奖,一次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论文评选一等奖,两次荣获山西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专业奖项;担任撰稿的电视专题片先后在央视综合频道、央视科教频道播出,担任编剧的农村电影入选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脱贫攻坚影展优秀推荐影片,创作的散文随笔和电影剧本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等重点报刊,创作的歌曲《游子情》在各类网络平台广泛传播。
  无论是他的论文还是专著,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问题性,其研究不看西方理论的脸色,也不看市场的脸色,努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当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论去阐释和解决中国文艺实践问题。
  他在研究实践中将思想置于学术的前面,努力实现“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和谐一致,这是一种立足民族文化和当代实践进行自我反思的文化建构,体现了新一代中青年学者的抱负和作为。
  他就是薛晋文教授,一名长期致力于农村影视文化研究,又深深懂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者。
  从实际出发做有用的学术
  深耕细作影视艺术领域
  “求学和从教20多年来,令我魂牵梦绕的关键词就是农村和农民。”薛晋文言语间饱含着对乡村文化的使命与情怀,他以早年乡土文学积淀为基础,延伸到农村影视剧研究,在一脉相承中守望着自己的乡土精神家园。
  薛晋文早年求学期间致力先锋派小说、鲁迅乡土小说和都市言情剧研究,参加工作后主要以“农村影视文化研究、影视艺术与文化强国战略研究、晋派影视艺术研究”作为三大特色研究方向,不断在影视艺术领域深耕细作,努力将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注重从中国乡村和当代社会的实际出发做有用的学术,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和谐一致。
  在影视艺术与文化强国战略研究中,薛晋文积极探索影视艺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路径,创造性提出“影以资政”“影以载道”“影以明德”等学术主张,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基金重点项目《影视艺术与文化强国战略》,拓展了国内影视艺术和文化强国研究的新视野和新空间,结项成果被长安街读书会重点推荐,同时荣获第十三次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部分成果被权威期刊《新华文摘》《马克思主义文摘》《红旗文摘》等期刊转载。
  在农村影视艺术与文化研究方面,他深入挖掘农村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为影视助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学术力量。
  专著《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专著,2013年薛晋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农村电影的创作与传播研究》,实现了山西省影视专业国家级社科项目的零突破,结项成果荣获山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乡村振兴视野下百年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传承与发展》,将农村影视文化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高校学者的力量。为此,他两次荣获“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政府奖,多次荣获中国电视“飞天奖”“星光奖”“金鹰奖”理论和评论奖。
  刺破虚假矫饰发出真实声音
  向低俗文艺公开亮剑
  薛晋文有时显得不合时宜,像一个落寞歌者,又像一个不断奔走呼喊的行吟诗人,但他骨子里生长着坚毅,血液里流淌着执着,灵魂里蓄积着力量。
  从2006年起,薛晋文的文艺评论便频频出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文艺评论版面上。2011年,薛晋文教授批判某些低俗农村剧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向一些低俗文艺公开亮剑,成为当年当月国内文艺圈的头条热门文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文艺批评也打乱了我的正常生活节奏。”薛晋文回忆道,当时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人肉搜索”,让他和家人不堪其扰,甚至有人进行恐怖威胁。这篇文章引来了许多笔墨官司,国内一些知名人士等借助媒体或报刊,在一些场合发言或撰文讨伐他对农村剧的看法和观点。
  然而作为年轻学者,薛晋文并非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导师曾庆瑞和仲呈祥先生,清华大学肖鹰教授等文艺界的著名学者不断为他呐喊助威。围绕薛晋文教授文章中提到的电视剧的论争余音未绝,成为新世纪大众文艺雅俗论争的一个主战场,他自然成为新世纪初文艺界雅俗论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这场论争前后持续了四五年之久。
  薛晋文反对文艺作品过度的货币化和庸俗化,以致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前迷失了方向,他始终秉持一贯的文艺批评观:“对事不对人,对事不留情”。为此,他多次在《人民日报》、新华网撰文,公开抨击某些电视节目和电影的拜金主义思潮、低俗创作倾向,公开批评一些电视剧的硬伤。
  他的“镜苑”系列三部曲就是其多年厚积薄发后的自然流露,也是不断沉思后的厚重积淀。他的文艺评论不看市场脸色行事,也不看西方话语的脸色落笔,而是从实际出发,从艺术价值出发,从问题导向出发,执着寻找思想和精神,苦苦追寻其中的真善美,犀利、敏锐、有思想而又充满生气,是薛晋文文艺评论的典型风格。
  有学者撰文认为,薛晋文教授的文艺评论具备实事求是的品格、敢于刺破虚假的矫饰发出真实的声音,是不多见的具有思想锋芒的文艺评论。
  书斋研究不应把生活挡在门外
  做乡村文化振兴的守望者
  在理论研究之余,薛晋文教授坚持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努力在知行合一中行稳致远。“书斋研究不应把生活挡在门外,没有创作实践,搞研究就会站着说话不腰疼。”薛晋文如是说。
  薛晋文教授积极创作系列乡土散文随笔和乡土歌曲,大力弘扬三晋文化和革命老区吕梁的特色地域文化。先后创作了《吕梁山下的年味》《故乡的碗团》《故乡的山药蛋》等系列乡土散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填词创作了乡土民歌《游子情》《年来到》,这些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吕梁大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非遗文化。
  薛晋文和团队成员创作了以晋西北贫困地区为原型的脱贫攻坚题材电影剧本《大山的脊梁》,在国家级文学期刊《中国作家》公开发表。在国内公映的农村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由薛晋文编剧,该片先后入选2020年度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电影精品专项资助项目,入围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脱贫攻坚优秀推荐影片,跻身2020年度全国农村院线周票房排名前20名。
  不仅如此,他积极带领团队参与新时代乡村建设,依托省级1331创新团队项目,筹集资金为山西五个乡村组建商演锣鼓队并开展专业表演培训,为娄烦县两个乡村进行墙绘彩绘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组织力量拍摄系列养殖科普宣传片,借助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山西影视评论工作坊’,培养山西影视评论的后备人才。”对于工作室的下一步计划,薛晋文说,工作室也将制作乡村振兴系列科教纪录片,助力山西乡村振兴建设,打造成熟的影视助农制作团队,同时,梳理现实主义影视艺术相关史论与影像资料,建设现实主义影视艺术数据库,填补相关史论研究空白。
  工作室成员眼中的文化名家
  有信仰 有定力 有情怀 路子正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这样评价薛晋文教授,他在国内的中青年影视学者中属于有信仰、有定力、有情怀、路子正的一类,他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思想可谓心无旁骛,定于一尊:求真务实,培根铸魂。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张德祥眼里,薛晋文教授是一位知名的中青年文艺评论家,路子正,才学高,为人平和,为文放达,他的评论文章坚守大道和正气,具有大胸襟、大气度和大格局。衷心期待他在文艺评论的路子上继续修炼,把步子走得更扎实、更稳健,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向高地迈进。
  在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副教授、艺术学博士段婧瑛看来,薛晋文教授20余载笔耕不辍,为学为文始终坚守先进文化的立场,不仅学术视野宏大开阔,而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敢于直面文艺领域的沉珂积弊,致力于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发展。同时,薛教授在学科领域勇于创新和拓荒,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学术概念,率先开展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和电影研究,率先开展影视艺术与文化强国战略研究,率先系统研究新时代现实主义影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率先开展都市言情剧的审美价值研究,率先开展晋派影视艺术研究等,在影视艺术的诸多领域有着突出的开创性贡献。

山西晚报记者 许晶晶 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 摄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