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我是古建推介官”第四场直播来了

山西为什么有这么多关帝庙?如何保护?

考古专家李非和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凌云共同解读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在太原迎泽区庙前街巷,有一处醒目的古建——关帝庙,沉淀着厚重历史,守望着时光。12月11日15:00,“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我是古建保护推介官”第四场直播走进太原关帝庙,带你领略这所明清古建的魅力,传递保护古建的理念。
  山西是关公故里,太原作为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有众多关帝庙。据道光《阳曲县志》所载:“关帝庙在城共有二十七座”。本次直播的关帝庙,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山门、崇宁殿(正殿)和春秋楼,钟鼓楼、配殿、配楼以及木廊连桥等建筑,精巧地构成一组布局完整的建筑群。因其是明太原府城内二十七座关帝庙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一座,故被称为“大关帝庙”。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大关帝庙,是建在金、元时期基址上的明、清建筑,地平面以下考古发现有金、元时期的大方砖、碳化了的木门槛及琉璃吻兽等大量古建筑构件。经过历代修葺,现存的大关帝庙成为具有官式做法、带有祭祀功能的宗教礼制性建筑,它与在太原崇善寺前院废墟上修建并保存至今的文庙,构成了太原府城“左文右武”的城市布局。大关帝庙作为“武庙”,在太原礼制性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礼制建筑布局,见证了太原的繁华与兴盛,保留了金、元、明、清时期的珍贵文化信息。明清两代,“万里茶道”崛起后,晋商所从事的远距离长途贩运贸易,极大地带动了山西的发展兴盛,太原一直发挥着晋商商贸活动中心枢纽的作用,往来于“万里茶道”的商帮经过太原时,都会专程前往大关帝庙祭拜关帝后再整装出发。2019年3月,“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关帝庙成为太原地区唯一一个遗产提名点,是晋商“万里茶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在山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帝庙?一座关帝庙如何能成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见证?在本次直播中,将迎来两位“山西古建保护推介官”,一位是考古专家、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文博研究馆员李非老师,他曾参与并主持过太原市及省内多项考古工作,对于太原市历史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如数家珍;另一位,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凌云老师,在他四十年的从艺生涯中,塑造了最为成功的“关公”形象,举手投足间尽显关公风范。届时,两位“古建推介官”将一同在直播间为大家讲述太原关帝庙的魅力,为网友呈现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关帝庙。
  本次直播平台为山西晚报新浪微博、山西晚报客户端、山西晚报视频号、文博山西视频号、山河视频抖音号、山河视频快手号,敬请关注。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