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城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金秋十月,从河南郑州出发,一路翻山越岭,驱车到山西平遥探访。赶到时,天气出奇地好,与璀璨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交相辉映。
  曾经,这方土地“千万金银日夜穿梭,大小商队往来不断”,八街七十二巷宛若灵龟踞守。
  无论是谁,第一次来到平遥,都会被眼前这座由6100多米城墙围着的千年古城深深震撼,禁不住唏嘘感叹。
  我也不例外,在平遥的三天两晚里,白天舍不得小憩,晚上舍不得入眠,总想把这里每一砖一瓦拓在自己的记忆里。与古城窃窃对话,探寻它的奥妙。但,能真正让我敲开古城的门,还要缘于一部书和一座四合院民宿。
  在县衙里,有幸看到一本平遥古城申遗成功的筹划者和主持者曹昌智先生的力作——《幸存的古城》,曹先生花费数年心血,以40多万字的笔力,权威讲述了申遗的艰辛和古城命运多舛的故事,书中满满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古城深深的热爱和强烈的保护意识。
  挑灯夜读,平遥的大街小巷全景式地展现在我眼前。作者遗憾地说,倘若在你的手里还有一张南大街的老照片,那么你就会不经意地发现,在这条传统的明清商业街上,大部分商家店铺早已经改头换面,再也找不回原汁原味的感觉。
  我不太情愿相信这样的描述。还真别说,住了两个晚上,从房东那里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古城变迁的细枝末节。
  房东姓王,个头不高,看上去很结实,身上洋溢着一股干劲。他开着电三轮,风风火火把我们载到他家的客栈,刚安顿好,他就迫不及待地为我们这一批远道而来的游客作导游攻略。桌上的那张导游图已被他标注得密密麻麻,他把古城各个景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讲得滚瓜烂熟。偌大的一座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被他七八分钟完美地攻略下来。等我们怀揣着他的攻略,自信地走出他家民宿时,才发现他又忙于为下一批房客准备攻略了。
  夜深了。因为我俩同是退役军人,想必应该有不少的话题。我就下楼与他拉起家常来,没想到他那里有那么多的平遥故事呢。
  他说:“我就出生在古城,打小就喜欢爬城墙,也常去素有‘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双林寺和保留有唐风遗韵木构建筑的镇国寺玩耍。”在古迹中长大的他,对平遥的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安身立命的院子是我的祖宅,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了。我太爷爷是清朝晚期开当铺的,曾是西大街街长。”哦,怪不得他讲起这条街上的金融发展史,那么的信手拈来,语气里带着一种自信的底气。
  攻略里提到,只要到过平遥古城的人,大概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被称作中国票号博物馆的日昇昌,因为日昇昌曾是盛世平遥的缩影。
  至今,在日昇昌票号的过厅南门檐廊上,依旧悬挂着一块黑漆鎏金匾额,上书“丽日凝辉”四个大字。我和房东小王聊平遥印象,聊平遥的繁荣与沉浮,话题不由得聊到了古城保护上。我说在书中得知平遥申遗前和申遗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申遗文本记录的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有着独特而鲜明的地方风貌,但“申遗”成功后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保存价值较高的传统民居院落已经减少到了不足400处。
  小王也颇为遗憾地说,是啊,当时这里的原住民也是本着保护古建筑的初心进行翻新改造,再加上审核把关不严,一批批的临街房被毁掉,一批批不伦不类的仿清建筑又如雨后春笋般地从老宅上冒出来。有的为了扩大店铺的营业面积,拆掉了当门而设的柜台,换掉了祖宗留下来的一块块可以拼装的黑漆门板和门闩,临街安装了一色的大玻璃,于古典中张扬着时尚,丢弃了历史的传统风貌。这种状况在由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衙门街和城隍街构成的“土”字形商业街上尤其突出。现在除了位于西大街的日昇昌、蔚泰厚、汇武林和南大街的百川通等少数几处还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门面原状外,其他沿街门面都已改变了模样。
  可喜的是,当地政府严格根据文献资料,先后组织复建了北门、下西门和南门的城楼,所有古城墙上的敌楼,以及县衙除了二堂之外的其他建筑,还有城隍庙、文庙个别被毁掉的古建筑。这对展示平遥古城的完整历史风貌、揭示中国古城的深邃文化内涵,可谓是重要举措。
  小王家的客栈翻建的风格也是与平遥的古建筑风格保持了一脉相承。
  他自豪地说,你们现在住的这个四合院,花费了一百多万才建成,建筑图纸也是我自己亲手绘制的。但与大多数街坊家的有所不同,他们凭想象就开建了,而我则是事先考察了很多山西很有名的晋商大院,拍了照片,做了笔记,回来后再结合平遥古城的原始风貌,精心绘制施工图纸。因为我本身也是木匠出身嘛,对古建筑知识有浓郁的兴趣爱好。所以,设计起来包括施工都非常顺畅。你可以对比,外观符合古城的整体风貌,院子为典型的清代北方晋派四合院,回廊抬梁式建筑,四水归堂,雕梁画栋得有,古色古香得体现出来。毕竟是客栈,主体结构既有原有样式的传承,还得尽量满足游客的入住舒适。不少邻居还效仿借鉴我家的呢。去年冬天,荷兰有个拍摄团队,在我家住了一周,边拍边等雪,或许他们的真诚打动了天公,终于等来了一场瑞雪,拍完古城祥和肃穆的雪景,就回去参加什么世界古建筑摄影大赛了。
  清晨起得很早,我刻意用手机拍下了客栈的斗拱和连廊等部位的照片,拿着与县衙、市楼、文庙、城隍庙和双林寺等建筑上的造型做比较。让人惊奇地发现,他家的,除了规模上比不了,但形状、风格都极其相似。此时,一缕缕晨曦洒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照得店铺门口两侧遍插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夺目。再过一会儿,这里又该是人声鼎沸了。

侯群华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