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香悠远峪口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七月下旬的小石口,少了夏日的炎热,浓浓的雾气从南山的峪口漫出,村庄和峪口河湾的滩地上被薄雾笼罩着。雾被南山下来的风,轻轻地吹赶着,神奇地消失在北面一马平川的大同盆地中。这段时间正是南方叫的梅雨季节,北方也有不到一个月的连阴天。南山里是小雨连绵,浓雾弥漫,平川下也许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小石口村就处在天气晴与阴、雾气浓与淡、高山与平川区过渡的雨雾带上,这条雨雾带从西南到东北沿着山脊上的长城走向,轻轻地飘挂在大同盆地的西南边缘上。
  不冷不热,清风凉爽的天气,正是收起大蒜的好日子。年过半百的赵四奴,右手执大铲,左手揪蒜茎,小心翼翼地开始起他的大蒜了。铲落手起,轻轻地剥开拳头大的一圪嘟(头),几块儿像羊脂玉一样白净光洁的蒜瓣露出,咬一口,“嘶嘶嘶”张嘴伸舌,不住地吸溜,顿时满眼的泪水,辣得?还是笑得?总是合不拢嘴。站在地埂边的几位远道而来订购的客户急切地围上来,仔细地打量着蒜头蒜瓣,互相对视,笑了笑,异口同声地说:“好蒜!”“好蒜!”跟在赵四奴后面的是他的女人还有来帮忙的几位亲戚。
  起蒜,装车,分类,编辫子,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闲房上都挂满了大蒜,一排排,一串串,整整齐齐,通风凉干……整个村庄,从蒜地、乡道到空地场院,热闹非凡,蒜香飘荡。
  小石口人,就这样年复一年重复着大蒜丰收的喜悦和自信。
  小石口村,也曾称小石口城,地处朔州市应县城南30千米的恒山山脉之麓的闻名山与拥翠山形成的峪口处,属于雁门十八隘之一,也是内长城的重要的军事关口,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小石口紫皮大蒜,像应县木塔一样,可谓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
  大蒜原产于中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在古埃及,大蒜备受推崇,甚至曾被当作货币流通;而把大蒜作为驱邪御魔护身符的习俗,至今仍流行于希腊等地;宋代罗愿所著的《尔雅翼》中有“胡人以大蒜涂体,爱其芳气,又以护寒”的说法。西晋张华《博物志》说:“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等,可见汉武帝时期,大蒜被张骞带回国,正式落户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三、种蒜第十九”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蒜的来历、分类、种法、田间管理及收获、收藏的方法。而且作者亲身进行引种、种植,做农业科技的实验。书中记载:“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意思是:当时并州(今太原)没有大蒜,他便引取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附近)的蒜种试种并推广;他用蒜薹顶上花序中的“花芽”来蕃殖大蒜,第一年只能收获独头蒜,第二年再蕃殖,收获的大蒜有拳头大;将蒜头放在瓦片里,埋在土沟中,结果长出的蒜扁而阔,形状奇特。
  蒜,在古代有大蒜和小蒜之分。“常登蒚山,遭获芋毒,将死,得蒜啮食乃鲜,遂将植之,能杀腥膻虫鱼之毒。”这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大意是:古时候黄帝登上嵩山,因食物中毒,病痛非常严重,只好等死了。情急中吃下几头蒜,病症就得到缓解。于是,黄帝连根挖起几株带回家中种植,经多次试验发现确有解毒作用,便教臣民们广泛种植。这应该是古人所说的小蒜。书中还说:“中国初惟有此,后因汉人得胡蒜于西域,遂呼此为小蒜以别之。”陶弘景在南北朝时就指出过:“今人谓葫为大蒜,谓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可见古代是把中国原产的蒜称为小蒜,把从西域引种的蒜称为大蒜。不管是小蒜,还是大蒜,后来先民们进行长时间的栽培驯化,成了今天的大蒜。
  大蒜,不仅是一种蔬菜和调味品,而且还可入药治病。中医认为大蒜性味辛,温。功能健胃,止痢,止咳,杀菌,驱虫。三国时,名医华佗用大蒜治愈很多蛔虫病;宋叶梦得所著《避暑录话》说,有人暑月骑马赶路,中暑倒在地上,王相让人用大蒜和道上的热土研烂,再加一盏水取汁液,撬开牙齿灌下去,没过多久就醒过来了。所以,唐宋时代的官差信使出远门都随身带一包蒜,以防中暑。元代《王桢农书》中所说:“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蠹,食之有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总结出大蒜功效为“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肿痛,化积肉食”。并用大蒜给人敷足心,治疗鼻出血不止的病人。还有在中外军队中,因药品缺乏,大蒜还成为战争中士兵们伤口消炎、疾病防治、增强体能的药物替代品。
  应县种蒜有悠久的历史。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晚期,当时太原引种种植成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而相距不远的雁门关外大同盆地,曾经是北魏帝都的京畿范围,繁华未尽,豪门聚居,农牧商贸比较发达,大蒜作为珍稀贵重之物,少不了达官贵族千方百计地去获取、去享用。所以,北魏时雁北地区种植大蒜是有可能的。应县人把小石口大蒜称为“千年特产”,应该来自民间的这则传说:“北宋时期,宋辽交兵时,在雁门关东侧翠薇山脚下的孟良城,辽兵围攻多日未下。当时正是六月间,宋辽双方的士兵都患上了痢疾。守城将领孟良听从当地老百姓说法,服大蒜水,吃大蒜肉,两日痢疾就痊愈了。辽兵不知原因,也以为宋军和辽军一样,双方都患痢疾,不能开战放松了警惕。一日宋军夜晚猛攻辽军,杀得辽军乱了阵脚大败北逃。”虽然不是史料,但这也是当地村民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故事,可见,小石口及周边村庄宋辽时有可能规模化地进行大蒜的种植。明代纂修的《应州县志》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种植面积很小,据《现代中国实业志》载,1946年应县全县种植面积为110亩,总产大蒜220担。新中国成立后,应县东南一带乡村大面积引种推广。现在产区发展到小石口、大石口、鲍堡、丁堡、丰寨、护驾岗、南上寨等11个村庄,全县种植3500多亩。大蒜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小石口出产的紫皮大蒜蒜皮紫红紧薄,头肥瓣大,洁白光滑,脆嫩可口,辛辣味浓,肉质密度高,所含大蒜素、碘、蒜氨酸和其他营养成分远高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大蒜。有顺口溜为赞:小石口的紫皮蒜,产在村南峪口湾,每头都是四六瓣,手揣好像石头蛋,车辗脚踩不见乱,捣泥三天色不变,味香辣脆真稀罕,又能调味又作药,世人堪称“金不换”。
  小石口大蒜优良的品质,是其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所形成的。一是气候条件,地处几十里深山的峪口边,冷暖干湿气流多变,日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储蓄多;二是地处峪口洪积扇上游,淤出的土地融入大量冲泄下来的有机植被以及沙质疏松的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宜蒜头的膨大和生长,并且富含各种矿物质;三是可以说蒜是喝着矿泉水长大的。灌溉用的是峪口上小石口水库的水,负氧离子多,天然纯净,无污染,无病虫害;四是现在农业逐渐实现了“北斗+智能”先进技术,玉米、谷粟等大田作物,从耕种、锄草、施肥、浇灌、收割、入仓全部机械化、规模化、高效化。而大蒜的种植,还是只能依靠较为原始的耕作方法。蒜农们流淌的汗水以及付出的辛苦劳动,比其他的农作物要多得多。
  小石口蒜一般在春分前后播种。从旋耕、搂畦、起垄、施肥到一瓣一瓣点种,不同时段的锄草和灌溉,再到成熟时的收获,都是人工作业,慢工细作,精心管理,及时避免出现干尖、黄叶、根腐、紫斑、头小等不良现象。在大蒜一百多天的生长期中,他们顶风雨、冒酷暑,像呵护自家孩子一样,守护着大蒜的茁壮成长。
  这几年,以刀削面为主的山西面食,成了文旅行业中餐饮的品牌。面食馆的餐台或餐桌上两样东西是不能少的,一个是陈醋,另一个是大蒜。“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这是很多山西人的口头禅,还有“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当然,还有吃饺子、吃包子、吃火锅,都离不开大蒜。
  我喜欢吃大蒜,而且只想吃小石口的,因为只有小石口紫皮大蒜,鲜辣味厚,香气浓郁。吃起来才过瘾、才解馋。

史峰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