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寻古韵 一眼越千年】芥子须弥 微尘三千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再去的时候,才发现已经人满为患。人间痛苦莫过于此。如果能给我再去一次的机会,我会说三个字:别犹豫!
  山西晋城高平铁佛寺,就是这么一处圣境。
  逼仄的殿堂丝毫掩饰不了其极高的艺术价值。纹饰、雕刻、彩画……变化多样,精美绝伦;浮屠、诸天、力士……光彩夺目,法相庄严。在众多高大耀眼的造像,特别是周围二十四诸天的映衬下,释迦莲华须弥座在我眼中绝对是C位中的C位、大咖中的大咖。其位于铁佛寺释迦宝殿中央核心释迦牟尼佛造像底部,通体结构复杂,叠涩层层递进……吉光片羽,我辈视之,皆金玉珠贝。
  何为须弥?
  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圣山,意为妙高、妙光,是世界的中心。佛经中,把须弥山作为佛的基座,意即佛坐在圣山之上,以彰显佛的神圣伟大和对佛的崇敬。而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作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所坐的坐台名称,其他菩萨明王绝对不能使用。
  梁思成先生曾在相关论述中写道:“须弥座形式之原始,如其他许多佛教艺术的手法或特征,当脱胎自希腊的典型。”由此观之,须弥座之于佛教,也是逐步从西域传入中原,逐步从古希腊、古印度,慢慢丰富为中华文化之有机部分。就铁佛寺须弥座而言,从现场讲解员解说和事后查阅资料所见,应当建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至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之间。更有学者从时代痕迹判断,此须弥座更接近于明代的审美特征。譬如,结构简练成熟、纹饰丰富多样、束腰立面高大……这些构成、手法、审美,太过专业。于我而言,印象最深者,唯托座12力士。
  何为力士?
  身强体壮、力大无穷者为力士。因此,在传统造像中,也借用其“拔山扛鼎”之势,为佛托座,成为托座力士。且因空间所限,大部分托座力士都身材矮小,或跪、或坐、或蹲于佛座下方。
  铁佛寺的须弥座上共留存有12尊托座力士。束腰中间的四尊为药叉,刚猛矫健,通身赤色,神态夸张,一副不明觉厉的样子。特别是中间两尊,头戴束发冠,怒目圆睁,袒胸露乳,身躯扭曲成S型,单手开掌托座,另一手屈臂作拳;项披璎珞,帛带从背后绕两臂飘于身体两侧,轻盈间,有种飞一般的感觉。左右两尊头戴如意宝箍,面目狰狞,披发蓬松,赤裸上身,单手托座,另一手开掌当腰。束腰底部和下枋二层中间的托座力士又有别于上边的药叉,形象更接近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从现存的8尊来看,虽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形象模糊,但仍能看清每尊力士头戴巾冠,全身着衣,双脚着履,背扛须弥座,一手向上奋力托举,一手向下支撑,双膝呈八字蹲坐于云纹之上……
  由是观之,托座力士之形象,虽源起印度,但传入东土后,渐起变化。本土化和世俗化,令力士之面目、造型、服饰等,逐渐从西域药叉风格,演变为中华汉人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承。唐代诗人王勃曾云:“上凭天旨,争开舍利之坛;俯会众心,竞起须弥之座。”佛法东渐,与中华文化融合为一。再观铁佛寺须弥座下,古代匠人的智慧与技巧,明心见性,给我们留下一处删繁就简、美轮美奂的艺术瑰宝。
  经云: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
  诚不我欺。

朱慧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