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姓来自商国君武丁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寻根溯源
  1.出自子姓。
  
据《武班碑》所载,商王武丁后裔以其名字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为氏,是为河南武姓。
  2.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
  3.出自姬姓。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平王少子武,因出生时掌心纹路像“武”字,故名武,其后子孙遂以武为氏,是为河南武姓。
  
周顷王之孙满后裔曾被封于武彊(今河南郑州市一带),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彊氏,后简化为武姓。
  4.秦将白起封爵武安君,子孙有以其爵号“武安”为氏者,后简化为姓武;
  5.据《风俗通义》所载,汉代有梁被封于今河北武强县,子孙以封邑名“武强”为氏,后简化为姓武。
  6.其他源流。《唐书》载:“唐贺兰敏之嗣,冒姓武。”又有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
  武丁。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国君。少时长于民间,知稼穑之艰辛。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并举为相。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在傅说、甘盘、祖己等贤臣的辅佐下,君臣齐心协力,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或“武丁盛世”。武丁死后,其子孙遂以其字名为氏,称为武姓,并被后世尊奉为武姓始祖。
  繁衍播迁
  武姓最早主要发源于武丁时期的商都,即今河南安阳一带。秦汉时期,武姓迅速地向邻近山东、江苏等省迁徙。沛国(今江苏沛县)人武彪秦末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被授以官爵,子嗣荣耀显达,后代之沛国郡,立其为开基始祖。又山东武姓至东汉时,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之族。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仍留有东汉石武氏祠画像,为桓帝时所绘。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人武儒,被封于梁邹(今山东济南),传至武都,任陈留(今属河南)太守,至武宣,任汝南(今属河南)太守。
  魏晋南北朝之际,鉴于北方战火四起,中原士族纷纷南下,武姓为其一。武儒一支后裔武周、武陔父子官仕曹魏,后人武越任太山太守,武念为洛州长史,武洽封晋阳公,别封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县东北武陵村),武俭任北周永昌王谘议参军。唐代为武姓历史上最显赫荣达阶段。上述武姓支脉中发展到武士彟时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其女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姓族派不断扩大,其祖居地太原一带遂形成大郡望,是为太原郡。此期,武姓名人多入朝或在地方为官,使得武姓繁衍之地遍布天下。宋元明清时,武姓虽不断迁徙,如避金人南下、蒙军入主中原之战祸,明代大槐树移民等,但仍不失为一个典型北方姓氏。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后迁徙新加坡等地者。
  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
  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
  4.武姓字行辈分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武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武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武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武训:千古一丐,教育楷模
  武训,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人士,1838年12月5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武七。
  武七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账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七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多日,遂有梦想创办学校。
  清咸丰九年(1859年),21岁的武七开始实施他的乡村办学计划,由于家境贫困,他便到各地行乞筹资。每次讨得较好的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自己一直是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并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有时,他还模仿江湖杂耍艺人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他还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武七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在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信史,以获谢礼和佣钱。几年下来,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经过多年的苦行乞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七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乞讨筹款,终于实现了办义学的理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武七与寺院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武七又靠继续行乞的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
  武七的绝世奇行感动清廷朝野,光绪帝特颁“乐善好施”匾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并取“垂训于世”之意,赐名为武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落泪。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