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学生”是如何学习和生活的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古代,虽无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一词,但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至唐宋时期的书院制度,再到明清时期的国子监与各地府学、县学,古代学子们的学习与生活,已初具现代高等教育的雏形。在那个时代,“大学生”——或称士子、学子,同样怀揣着对学问的无限向往,步入承载着智慧与梦想的学府。
  古道上,学子们或步行,或骑马,彼此间或低语交谈,或吟诵诗书,声音在清晨的宁静中显得格外清脆悦耳。他们的目的地或是山林间的书院,也可能是繁华都市中的国子监,那个人人心目中神圣的知识殿堂。
  踏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古朴的校舍,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学子们在这里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早晨,伴随着晨钟的悠扬,他们齐聚讲堂,聆听师长讲授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午后,则是自由研读的时间,学子们或独自沉浸在书海,或三两成群,相互切磋琢磨,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古代书院对学子的管理极为严格,不仅有明确的作息时间,还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学子们需遵守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按时上课、尊敬师长、友爱同窗等。同时,他们还需保持高度的自律,因为在那个时代,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没有现代便捷的交通工具,没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奋与毅力,去攀登知识的高峰。
  相较于现代大学生的丰富多彩,古代学子的生活显得有些简朴。他们的饮食多以素食为主,偶尔才能品尝到一些荤腥;住宿条件也十分简陋,往往数人共居一室,冬寒夏暑,皆需忍耐。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也让他们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精神层面,他们却异常富足。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时,学子们便围炉夜话,或谈经论道,或吟诗作对,那份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升华。
  在书院的日子里,学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共同经历了求学的艰辛与快乐,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与依赖。每当有人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总会有朋友伸出援手,给予鼓励与支持。同时,他们也对师长充满了感激之情。在古代,师道尊严,师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子们品德修养的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学子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然而,古代学子的生活并非总是充满阳光与希望。在那个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为科举考试而努力奋斗。但科举之路异常艰难,能够金榜题名的毕竟是少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许多学子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失落感。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与对理想的坚持。因为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立足。

□贺源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