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琴工作室:戏曲、戏剧,继承是本,创新是魂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人物简介
  李慧琴
  晋中市文化馆国家一级导演、上海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军工作室特聘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田汉研究会会员,中国非遗联盟理事,山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导演的作品分别荣获“文化新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际戏剧月“优秀剧目奖”等诸多奖项,还多次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导演金奖”“群星奖”以及全国各省市奖项。
  代表作有《望海楼台》《裕川茶庄》《暖冬》《布衣郡守》《红高粱》《大唐女人》《褒尚论道》《小兵张嘎》《长平绣娘》《周仁》等。
  “演而优则导”是许多戏曲导演的成长之路。李慧琴,这位有着丰富戏曲演员经历的导演,对舞台充满敬畏与热爱,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深知戏曲市场面临的尴尬和戏曲发展的坎坷。她明白戏曲人的责任,正如她所说:“选择戏曲,始于热爱,忠于责任。”
  11月14日,山西晚报记者见到导演李慧琴时,她刚为新创作的一部谍战剧剧本参加完一场艺术基金答辩。她表示:“戏曲、戏剧延续至今,其文化基因和符号始终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如今,年轻人群体中兴起一股国风潮,如何将当代审美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值得我们深思。”
  转型导演 成就斐然
  上世纪90年代末,青衣出身的李慧琴,选择走上导演之路。她深知,戏曲导演是二度创作的工作,需要将文学剧本通过导演的再创作,立体地再现到舞台上。这不仅要求戏曲导演具备驾驭文学剧本的能力,还要有独到的艺术鉴赏能力;不仅要熟练掌握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和程式性,还要掌握戏曲特殊的艺术规律。
  学习戏曲导演并非易事,愿意投身此道的年轻人更是稀缺。当时,山西的戏曲导演一度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1997年,为了培养山西的戏曲导演队伍,山西省文化厅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争取到15个指标,公开招生导演学员。彼时,还是演员的李慧琴,通过紧张、刻苦的准备,抓住这次转型机会,她顺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开始了两年的大学学习阶段。
  在学校期间,为了坐在第一排专心听课,李慧琴时常头不梳、脸不洗,急急忙忙往教室跑。两年中,她从未请过一次假,从不舍得落下一节课。每次上课都全神贯注,这两年的学习使她在导演理论方面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在文学、历史等知识领域也有了很大进步。
  国戏毕业后,李慧琴回到晋中青年晋剧团,开启导演生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积淀多年的李慧琴,一旦接手舞台,便一路高歌猛进。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她屡屡让人惊奇,让人刮目相看。
  2001年全省第八届杏花奖调演中,她为演员郑芳芳排演的折子戏《断桥》荣获“杏花导演奖”。2002年全省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她自编自导的小戏《金莲梦》和小品《退婚》分获多项大奖,一人囊括六个奖项,引起省内专家和同仁的关注。2007年,李慧琴为晋中晋剧团导演的大型古装剧《大唐女人》在“第十一届杏花奖”评比中荣获多项奖项。这部戏通过体验来展示人物内心的心灵碰撞,表现人物内心的活动和灵魂的洗礼,利用戏曲大写意的手法来演绎武则天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哲学思考……
  李慧琴就像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在不停地运转。她的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亲朋好友每次联系她时,她都是在排练场。有一次,她身体不适,做了个小手术,但就是这样都没有停下来。应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邀请,她排练新创剧目《走进绿林》,仅用24天时间,就把一部大型现代戏全部拿下,创造了晋剧新创剧目排练时间最短的奇迹。
  星光不负赶路人。十几年的时间里,李慧琴执导了10余个剧种、50余部戏曲导演作品,从“杏花奖”到“梅花奖”“群星奖”,再到文化和旅游部的“文华奖”、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获奖的作品在累积,人生的荣誉也在做着自我的激励。但无论如何,她对戏曲的热爱与坚守不变,对艺术的认知与追求不变。她始终坚信:“每排一部戏和观众的沟通,不是掌声沟通,而是心灵的沟通。”
  老戏新演 守正创新
  一次次的荣誉,一次次的成就,并没有让李慧琴满足,每接手一部新戏,她更加会潜心伏案,寻找新的起点。她始终保持着对戏曲的敬畏与热爱。她深知,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因此,她在执导每一部作品时,都会寻找创新点,力求在传统审美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在执导业内大名鼎鼎的《望海楼台》时,李慧琴最初是选择了传统剧目《打神告庙》作为改编基础。李慧琴说,在全国各类剧种中,《打神告庙》这出戏,是每个女演员渴望能演出且不可多得的一部好戏,它考验着演员的唱、做、念、舞四功五法的基本功扎不扎实,也是衡量一个演员的表演水平是否能很好地刻画好这个角色的标准。
  为了给晋剧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她决定为演员郑芳芳量身打造这部适合她演的好戏。与此同时,创作团队还云集了编剧张喜明、作曲孟文,全国著名的舞美设计和服装造型设计。李慧琴以《打神告庙》为基点,重新诠释了女主角“敫桂英”。最终,郑芳芳等出演、李慧琴执导的《望海楼台》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在编导过程中,李慧琴注重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精湛的技艺,将角色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她巧妙指导演员运用水袖技巧,将角色的情感表达得细致入微,让观众为之动容。同时,她还注重舞台效果的呈现,通过舞美设计和服装造型等方面的创新,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有一位老导演看后对李慧琴说:“年轻人就是敢想,新颖、别致,我想不到你会这样排。”业内人士评价,尤其这几年,李慧琴的戏曲风格日渐形成,导演水平愈发长进,已成为全国戏曲导演界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李慧琴说:“排戏首先要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到观众。所以,日常排练中,我们的团队在戏曲表现形式、人物内心活动刻画、把控节奏等方面下了真工夫。用戏曲本身固有的表演体系,用大量的群场舞蹈来烘托折射故事的时代背景。每排一部戏都是对社会的一次发言,每部戏都是对大众、社会进行的一种思想表达。”
  实践中的摸索,离不开理论上指导。李慧琴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和审美境界,曾多次自费求学,钻研苦读。她跟随谢平安排练、拜入张曼君门下,勤奋的汗水、自身的悟性、名师的指导、广泛的观摩,让李慧琴在艺术修养方面有了长足的提升。近年来,她还走出娘子关,先后在内蒙古、河北、宁夏、青海等地独立导演了多部作品,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发展小剧场戏,推出更多本土导演
  近年来,小剧场戏在各地的演出红红火火,许多年轻人以看小剧场戏为时尚。李慧琴说,小剧场戏即小舞台,深内容、精表演、广观众,通常一部戏在9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20分钟。小剧场跟大舞台的区别在于,小剧场观众与演员之间只有一步之遥,演员一抬手一投足一个眼神,观众都看得清清楚楚。近在咫尺的表演是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眼对眼甚至心对心的一种交流互动。
  “小剧场锻炼的不仅是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服装化妆道具同样能得到锻炼。演员从始至终不能游离于戏里和人物之外,要求演员要有很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表演功力。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是小剧场艺术所特有的气质,也是其最精彩最吸引人之处。”李慧琴认为,“未来,我计划在小剧场戏曲方面深耕,做创新、做实验,给戏曲发展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
  对表演时长超过两个小时的大舞台戏剧,李慧琴也在持续创作。她说,翻看古代的资料,那时的戏剧跟现在的天差地别。这一认知,让李慧琴更坚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力所能及的有利于戏曲、戏剧传承、发展的事。她一直不断尝试在表演方式、情节结构、音乐节奏、舞台呈现效果等方面寻求“传统艺术的新表达”。对于创作方向,她有自己的坚持:“创新是发展途径,但最终的目的是塑造人性的丰富面、光辉面。”
  山西省戏剧创作编剧、导演比较匮乏,作为一名山西籍导演,李慧琴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当地的戏剧创作团队进行业务的提高。
  她说:“一个戏曲剧本大家都看好,然而交到导演的手里却犯难。不是说大家的认识是错的,而是导演和其他人对剧本的关注点不同。导演的关注点是在剧本内容的规定情境下,如何利用形式本身的内容来提升艺术的境界。利用戏曲艺术的一切表现形式给人带来观赏的快感,在快感的基础上拓展出广阔而深刻的美感。一个剧本能否让导演有用武之地,要看这个剧本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程度,而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又是在戏曲‘写意’艺术的审美要求制约下统一的。否则导演立在舞台上的戏,就很难给人予好听、好看、戏曲化的泛美享受。”
  工作室成员眼中的文化名家
  匠心独运,梨园学子之光
  采访之际,李慧琴正引领着工作室成员全情投入新戏的排演工作。梁美蓉满怀钦佩地说:“我们的师傅编排不同剧目时,总能巧妙构思出独具匠心的创新表现形式,每一次都让众人眼前为之一亮。戏剧的舞台之上,她大胆融合话剧的深刻内涵、歌舞的灵动韵致……演出过后,观众的热烈反响便是对其创新成果的最佳见证,而我们也有幸在这一过程中汲取无尽的知识养分。”工作室成员们深有感触地说:“师傅常言,戏曲艺术恰似一场精妙绝伦的心灵之旅,借由悦人耳目的呈现方式,悄然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琴弦。”
  “戏曲艺术的内涵是质朴而纯粹的,恰似那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而其表现形式却是丰富多元且精妙复杂的,宛如那繁花盛景,绚丽多姿。”这就是工作室成员们从李慧琴身上学到的。

  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
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摄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