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皇墓村戏台:戏剧“活标本”等你来认领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古建档案
  古建:祁皇墓村戏台
  地址: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祁皇墓村东
  级别: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咨询电话:0352-3072148

  初冬的午后,阳光和暖。站在独伫半坡的这处戏台前,满眼荒芜,沟底是废弃的村庄,连片的土墟像凝固的时光,一动不动。
  这里是大同市新荣区祁皇墓村。平城大同,曾为北魏都城,今方山永固陵即为北魏文明太后陵,当地人亦有称祁皇墓者,山侧有村,因称祁皇墓村。
  村中一处戏台,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因偏居一隅,鲜有至者。
  事实上,及古至今,无论是通衢大邑还是山野乡村,戏台建处,永远是一个地方的繁华所在。祁皇墓村的这座戏台,自然也是建于村里的中心位置,只是因为时代变迁,旧村废弃,从沟壑里西移数百米外高处建成新居,使得戏台显得很是孤独。
  “旧村是上世纪80年代陆续搬出的。”村民老马今年60岁,这个戏台承载了他的童年记忆。“唱戏的时候不多,大部分时候是村里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旧村搬出后,由于戏台距离新村较远,“现在孩子们也很少来了。”
  戏台坐北朝南,基台由玄武岩条石围砌。文物部门的普查资料显示,戏台是清代建筑风格,东西长约8.7米,南北长约7米,占地面积约60.9平方米。戏台台上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五椽,采用六檩后廊式构架,顶部为卷棚顶。
  “从建筑结构上讲,这个戏台通檐设三柱六檩,前檐四架梁对接后檐双步梁承托屋面,山墙内有通柱承载檩条,结构力学合理,有效解决了用材短缺、承载不够及室内前后台使用空间等问题,梁架制作极为简练,举折和缓、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给人庄重而稳健的感觉,为研究清代当地戏台提供了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新荣区文旅局文保工作人员赵宏介绍。
  “因为年久失修,那几年毁坏得很厉害,看上去破败得很,现在你看到的,是文保部门修缮过了的。”根据老马的回忆,之前戏台的前后檐破损严重,飞檐裸露,屋面漏雨,檐柱下沉,山墙与后墙都有裂缝,戏台的梁架歪闪,东南角基台坍落,下面悬空。2021年、2022年,当地文保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戏台进行了现状勘察、测绘,分析了残损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相关规范与文物保护准则,对戏台进行了针对性的保护修缮。
  除了清代的建筑特色,戏台东西两山墙还各有一幅采用中堂和对联式的人物壁画,虽已漫漶不清,但仍能窥见昔日风采。从隐约的线条中,可以看出壁画绘制手法舒展,寓意生动,表现出细腻柔和的特质及审美意识。东山墙壁画题记有“大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十日,西京府人士”字样,另外一句“闷坐常叹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显示出古人豁达处世风格。壁画面积约15平方米,此外,梁架彩画约3平方米,隔扇走马板彩画约0.8平方米,南面墙上也依稀可见一些古人留下的墨迹。
  古戏台,是研究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一手实物资料,它的存在为当地古代戏剧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田野考察的场域,给当代学者传递了古代戏剧舞台形式珍贵的学术信息,是研究当地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无论从建筑形式,还是壁画的艺术价值上,祁皇墓村的古戏台都不失为一处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赵宏说。
  谈到未来的保护,赵宏表示,非常欢迎有识之士认领认养。祁皇墓村戏台未来保护工作,要以维护文物本体安全为底线,以保护利用并举为工作原则,保障祁皇墓村戏台本体安全,维护好整体建筑风貌。对于具体认领认养工作,从文保部门层面讲,要加强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关注度,注重认领认养工作的专业性与实效性。对认领认养人来说,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保护工作,要求具备一定的文物保护专业素养,资金流动态势向好,始终把文物安全摆在第一位,“在这个基础上活化利用”。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