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王维《孟城坳》:每个人的那座孟城
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王维《孟城坳》:每个人的那座孟城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失踪在辋川山中的迷城。
城池可能还在,断壁颓垣,没了旗帜、兵士。
城外的古树,仅剩那棵垂垂老矣的柳树。这座躲在深山中的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好的写作,在表达自我感受这个层面是作者们最隐私又最张扬的个性,这个东西藏不住,也不那么容易拿出来炫耀,都在作品中一览无余,让人看个精光。
王维搬了新家,到了一个叫孟城口的地方。诗的第一句说明了地点和事件,孟城是座什么城?什么人住在里面?为什么要搬家到这个地方?王维一概没说。
诗、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两套评价标准,一种是技术层面,符合这种艺术形式的规则,能否在这个规则里出奇、出新,突破窠臼,是艺术的一种美;另一种是没有什么太精细的技巧,但准确又深邃,让读者被诱捕中,值得细读、精读,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像发现了一块未雕琢的宝石,每次把玩都想像出一个成品的模样。
王维的《孟城坳》就属于后一种,《辋川集》里同一个景点是王维和裴迪两个人来写,而裴迪写的这首《孟城坳》就属于前一种:“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古城非畴昔,今人自来往。”
从隐士的心态来看,裴迪这一首更潇洒,而且前三句有三个“古城”,层层递进,不落俗套。但开篇第一句就把孟城定义为“古城”,反而让这种景色显得单调,成为了诗人抒发情怀的背景板。
王维的《孟城坳》,没有直接描写孟城,但在第二句却给孟城一个印象符号,让读者很快在自己心中勾勒出了孟城的样子。
“古木余衰柳”,城边或者城内许多的古木,如今都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了衰老的柳树。首先是古木,古人在建筑旁边种大树,年代久了,应该不止一代人两代人才会成为古木,寥寥“古木”两个字,既说明孟城曾经是座古城,又说明这座古城曾有好几代的繁华,才会让树长成古木。如今这些古木都不见了,是被砍伐了?还是损毁于战火之中?王维同样没有说,留了一个悬念让大家去想象,但留下的只有衰败的柳树。
柳树在唐朝,是皇宫外的一道景色。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道“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色烟柳满皇都”,古木中仅存的柳树,又证明了孟城曾经是达官贵人出没、文人墨客驻足的地方。
“古木余衰柳”也恰恰表明这里空无一人,只有诗人自己。那个充满故事的古城现在变成了一座被人遗弃的空城。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来者”对应着“昔人”,来者是谁?可以是诗人的感慨,自己搬到了这里,百年之后,还会不会有人像自己一样再来到这里呢?再来的人看到这个更老的城池时,会不会想到自己呢?王维是失望的,他觉得不会有来者了?所以才自问“还有谁”?王维自己是来者,他在想下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会是谁?会为什么而来?“空悲昔人有”有两个主人公,王维自己现在伤感的是当年孟城的主人和居民,同时发出一问,多年之后的来者,会不会悲伤自己呢?许多年后,“王维”不也是那个“昔人”吗,辋川别业和孟家坳同样是“昔人有”,这是王维替身后一千多年的人写了一句心头话,我们今天读《辋川集》,不同样是“空悲昔人有”的状态吗?
人到了某个阶段,突然会读懂王维,比如我们今天到故宫去,到秦始皇陵去,看到那些巍峨的人类奇迹,会不会有同样的“古木余衰柳”的感觉?某一天,我们年华老去,失去了我们的长辈,回忆起我们的青春,会不会感慨“空悲昔人有”。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座孟城,我们自己就是一座孟城。
一念车水马龙,一念兵荒马乱,一念枯枝败叶、衰草寒烟。
十八花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