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因感动而起

——看折子戏专场演出有感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传统折子戏,是每本戏的重头戏,核心唱段、高难度表演基本都在这半个小时中。看折子戏,就像一桌酒席,不点花生米,直接上主菜,直截了当,直取精髓。
  第四届山西艺术节,照例安排折子戏专场,每天两个演员四个折子戏。剧场不大开戏早,看上去不是“显眼包”,但却最具“含金量”,是最正宗山西梆子戏、最精湛艺术魅力的露面。
  演员都是各剧种的青年新秀,正值艺术成熟期、舞台黄金期。所以,这个舞台的实力对决,比所谓电视节目更自由,更客观,更真实。
  大幕拉开,舞台是熟悉的舞台,团队是熟悉的团队,观众是熟悉的观众,角儿立台中,任凭你风卷残云,任凭你火光四射,任凭你撕锦裂帛,任凭你余音绕梁……
  看了几场,豫剧、蒲剧、晋剧、北路梆子、眉户各位演员都很卖力,都很精彩,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其中,临汾的一武一文,让我尤为感动。蒲剧张雪的武戏,眉户宁珊文的文戏,文武兼备,张弛有度,功底扎实,呈现精彩。
  这种比赛,不仅是演员舞台实力的一线对决,还有幕后团队的综合表现比拼。张雪的《扈家庄》《潼台救主》,完全是两出大戏,配演众多,从幕景灯光呈现,到乐队伴奏,都同气同频、严谨细致,就连最小的一个宣传册,做得也很精致。宁珊文的《状元与乞丐·教子》《失子惊疯》,配演不多但都是精英,文场低吟浅唱、细腻婉转,让其未开腔情已满,每一个水袖、台步都心中有数、底气十足。
  当然,主演的本事还是最主要的。
  张雪是个难得的武戏演员。《扈家庄》她是武旦,《潼台救主》又是文武小生。一般来讲,武戏演员唱功相对稀松,观众也都能理解,但是她还能钻进人物带着感情,心平气足、连打带舞唱昆,还能四门厮杀不带破音地唱蒲腔。这不只需要硬功夫,还得有好体力、好精气神。
  现在这样的演员很少,能唱的不练把子功,练功的只卖力耍宝。张雪自己有天赋,且非一时之功,是长年累月乡村舞台磨出来的,是晨起夜熬自我逼出来的,是一招一式师傅幕条后点拨出来的。张雪在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是众星捧月,是众望所归。比赛后,她便又回归演出常态,为晋南乡亲送去艺术惊喜,为蒲剧事业辉煌续命。
  宁珊文演出《失子惊疯》,是在省晋剧院演完同出之后完成的。当时,观众们似乎抱希望不大,有的都做好要走的准备。结果,音乐一起、开口一唱、台步一点、水袖一舞,台下观众稳住了,叫好声不断,鼓掌声不断……
  宁珊文,有一种以柔克刚的本事。她的演唱,柔中带情,有停有顿,由徐到疾,连个吸气都贴着音乐,没有那种拼力飙高音要掌声的痕迹。台步,碎碎点点、厚积成势;水袖,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感觉不到刻意雕饰、卖力造作。
  两个演员,四部戏,稳健传神,实实在在展示出晋南剧种力与美的精髓。
  由宁珊文的《失子惊疯》,我还想到了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驾驭能力,就是无论在何处,一旦锣鼓一响,舞台就是生命,就是全部。观众掌声、叫好声一起,这出戏及格稳了,心里疙瘩松开了,一点点技巧运用再试探,叫好声又来了,台下认可了,就可以“人来疯”了。这里的“人来疯”,不是贬义,就是演员已进入无人之境,忘我地唱舞,撒开了悲喜,有多少本事都一股脑倾泻而来——感觉到了顿时什么都有了、都值了,这也是戏曲演员撇不下舞台情结的原因。
  折子戏是真东西,考验演员真功夫。这些戏常年演出磨砺、协作到位,已经有了光亮“包浆”,舞台呈现自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坐在台下,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久违的这种感觉,就是两个字:痛快。
  好戏字正腔圆,横平竖直,解渴解恨,但是也是难得一遇。希望这些好演员常来,这种传统戏常演。

苏林和 郭亚惠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