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载西游惊梦,一朝梦醒长安
十三载西游惊梦,一朝梦醒长安
唐朝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从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层面呈现出开放与多元的格局,东征西讨的赫赫军威、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唐传奇、连接中西方的丝绸之路……既是文明的象征,也是先进的体现,证明着大唐的繁荣鼎盛。奠定数百年盛世基业的,正是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正史和野史的诸多记录里,李世民对内文治天下,对外开疆拓土,让经历隋末乱世屠戮的人民休养生息,以致国泰民安,是中国历史上明君的代表之一。那么,通过写同时代玄奘取经故事的《西游记》视角,来看贞观时的大唐和李世民,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作家陈渐用五部作品,耗时十三年,一百余万字,以大唐贞观年间为背景,化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西游记》与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真实西游经历为灵感,潜心创作了系列小说《西游八十一案》,从《大唐泥犁狱》开篇,以《长安击壤歌》完结,总算功德圆满。
《西游八十一案》系列作品将佛家说法的哲思、《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玄奘西游旅途中的铁血传奇融会贯通,借侦探文学的巧妙结构与中文叙事的奇趣多变,展现出创造性的奇思妙想与厚重的人文底蕴,将每一部作品中的每一起案件当做载体,换个思维讲述大唐传奇,直指人性深处的幽暗与难测。
《长安击壤歌》是《西游八十一案》系列的完结篇。大唐贞观十九年,玄奘取得经书回归大唐。贞观二十二年,唐使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威震天竺,携中天竺国王、王妃及王子逾万人献俘长安。两人万里归国,玄奘安心译经以期弘扬佛法,其弟子王玄策喜获麟儿安守本分。然而,如《西游记》原著一般,取得真经后,方才会遭遇最后一难,二人短暂的平静被一卷《秘记》打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病急乱投医,起坛求法,却只获得记载着七篇谶言的《秘记》。谶书是预言在先、应验在后的征验之书,隐语记载即将发生的事件,七篇谶言一日一谶,最后的谶语直接威胁到大唐社稷的安危。投置闲散的王玄策被指派调查此事,玄奘师徒被迫以长安为道场,一场破局证道的致命对决就此展开。
少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与诡谲难测的谶言糅为一体,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类型文学悬念设计融合的合理尝试。《长安击壤歌》熟练地运用谶言即是预言,进而验证以制造悬念,例如王莽末年流传的《赤伏符》、民谚“先吃李,后斫柳”、“唐中弱,有女武代王”……每一篇谶言都意有所指,每一起重案都印证着阖家灭族的腥风血雨。谶言杀人无疑是童谣杀人的变体,预言充满仪式感,诡异难测又悬念重重,是西方推理文学的重要技巧和元素。世界知名的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篇《无人生还》就是经典范例。
与此同时,作者在故纸堆中精挑细选,以近似侧写的姿态描述历史:几乎颠覆大唐立国之本和礼仪道德的刘兰案、以“欺君压民”为罪名的李君羡案、跻身凌烟阁开国功臣的张亮被诛……将神秘莫测的谶言与重案环环相扣,在调查的同时伏笔千里,上至庙堂的国公宰相,下至不良人的贼帅部将,每一篇谶言都是个人心机与诡诈的意志体现,尽显个人命运的微不足道。作者看似信手拈来的历史事件与典故,展现了扎实的历史功底、强大的考证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说作者巧借中国传统文史互补的特色让小说充满魅力,那么,他将历史小说独有的古典风味与西方推理文学的现代意识和技巧完美融合,则大大提升了故事的趣味性。
人物塑造到位是《长安击壤歌》立得住的关键。王玄策曾在系列前作中两度登场。在第四部《大唐梵天记》中,王玄策受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横跨流沙河前往天竺,机缘巧合下成为玄奘弟子,得赐法名“悟净”。历史上的王玄策则面目模糊,不仅生卒年不详,甚至出使天竺的事迹在史书上也鲜有记载。这位与玄奘同时代的杰出外交家在历史长河中仅留下“一人灭一国”的传奇,让人颇感遗憾。日本著名作家田中芳树曾以王玄策为主角创作了《天竺热风录》以示致敬。作者在系列终结篇选择将更多笔墨放在王玄策身上,传承玄奘的使命,是为其绘形留影,是对昔日英杰的致敬,也意味着风骨传承不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构思与文字外,作者对于历史细节也相当在意,无论是长安的地形地貌,还是文武官衙的定位,各色人等的称谓、机构的配置与运行,甚至军阵杀伐,都极尽真实加以还原,再配上原绘的精美配图,勾勒出一幅大唐贞观万象图,使得《长安击壤歌》兼容并蓄,体现出中国原创悬疑作品的魅力。
西游八十一案,历经磨难,仍不忘初心,必有所成。
□龚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