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姓始祖曾为周文王之师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寻根溯源
  1.出自黄帝后裔。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其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其后有以地为氏者,称熊姓。
  3.出自他族改姓而来。苗族仡熊氏,汉姓为熊;普米族本牙氏,汉姓为熊;傈僳族以熊为原始图腾的氏族五饶时,汉姓为熊;四川、甘肃地区白马人当纳氏、热惹氏、哑咕氏等均汉姓为熊;今布依、彝、满、蒙古、瑶、阿昌、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鬻熊。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封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时,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为秦所灭,后人多以熊为姓,并尊鬻熊为熊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秦汉之际,熊姓仍旧以上述地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壮大起来,并陆续有人到朝中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为其郡望堂号的。
  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迁移,而南昌与江陵两地的熊姓依旧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族大人众,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所载,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为熊姓。可见在宋代时,熊姓仍广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岳阳一带。而宋初移居福建建安(今建瓯县)等地的熊姓,也逐渐成为望族,后世出了不少名人学子。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讨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拼死抵抗,但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节节败退,宋王室也从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败退广东孤岛——崖山。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江浙一带之熊姓有迁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广东,以避兵火。
  明初洪武年间,熊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者。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国各地,亦有闽粤之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者。
  宗族特征
  1.熊姓对长江流域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熊姓先人就在荆楚地区建立了楚国,对改变南方蛮荒之地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后熊姓又长期繁衍于此,可以说,熊姓对造就当今两湖渔米之乡居功至伟。
  2.字行辈分排列有序。如河南光山熊姓一支字行为:“继述承先绪,敦崇念本基,永怀钟有志,世泽定延之。”又如江苏如皋熊姓一支字行派语为:“华秉辉兴,世远祚光,仁和寿庆,昌显德尚。”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熊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熊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熊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唐旌孝子”熊仁瞻
  熊仁瞻(生卒年月、字号失考),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人,性至孝,官至江西宜春县丞。母亲去世以后,运送母亲的灵柩归葬老家。由于山高路险,非水道不能到达,于是发誓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掘地以过江。其孝心感天动地,突然天降大雨,水涌成川,与江流接,舟以得达。将母亲安葬后,他还庐墓守制六年,有慈鸟来巢之异。观察使路嗣恭听说此事后,敕旌其门为“孝子”。
  熊仁瞻去世后,世人将他运母亲灵柩经过的河港称为“孝子港”,经过的桥命名为“孝子桥”,经过的牌坊为“孝子坊”。《中国人名辞典》与《江西通志》中均有记载。《永修县志》轶闻传说中也有载。熊仁瞻不仅官做到了御史大夫一职,而且孝行旌表为后世所景仰,不仅有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撰写过《祭熊仁瞻孝子墓文》,而且在明清史书中多记载其孝行故事,《建昌县志》载:“孝行坊本邑唐孝熊仁瞻立,址失考。”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