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会石膏山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天下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在有限的人生经历中,我们的足迹只能抵达其中的某一部分。因此,对知名风景地的向往,满足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所以,必须怀有极度的热爱,方能涉足于山水。
  石膏山,晋中太岳山系的一处知名景区,它的名声渐起于十几年前。未去之前,大多数人会望名生义,以为这里盛产石膏,是一座矿山;去了之后才发现,第一印象与深度探究竟然别如天壤。相关资料记载:此山初名石山,后改为石高山,明兵部尚书霍冀改“高”为“膏”。石膏,石之膏汁也,石头中流出白色的乳汁,凝成钟乳石,称为膏山活石:“膏者,神之液也。”
  一系列的注释,使石膏山顿时被一种神秘的气息所笼罩;再翻阅其他记载,无论宗教,还是人文,除了极少数的传说,大多都是有迹可循的史实,这不禁颠覆了我们对知名风景地的惯常认知。
  最早的记载是西汉孝文帝曾路居于此,因此他住过的地方被称为孝文山;后来,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也来到这里,并整修扩建了汉文帝草创的简陋行宫,还亲笔题写了“龙门”二字,后人将此二字刻在了北峰的石崖上。这位留下千古变革精神的马上英雄,把自己的名字和种族生活全部汉化,据说迁都洛阳、南征伐齐的决策就是在赶赴孝文山之前做出的,来到这里后又进行了反复论证和确认。因为这两位“真龙天子”的故事,孝文山又被称为“二龙山”。
  石膏山知名于世,始自汉唐,盛于明清。汉唐时期,石膏山因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的灵沁古道而为世所知。灵沁古道,西自灵石县仁义村秦晋古道,东至沁源县鱼儿泉村,连通古上党盆地。秦晋古道早在汉初即为晋地南北要冲,韩信伐赵、刘邦征伐均取道于此,后寨门遗址《灵沁古道碑》形容此路为:“青峰顶头,石栈洒征人之泪;白云深处,巉岩消游子之魂。”
  北宋初期,赵普陪宋太宗赵光义游历石膏山时,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千古佳话。龙岩附近有棋盘石,相传就是他们的对弈之地,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在日观峰八角凉亭刻了一副楹联:“密荫绿满山野犹闻半部论语治天下,日照红深石前又见两代帝王夸元勋。”横匾为:“纹枰论道”。纹枰硝烟与《论语》文气在此形神合一,凝聚成深不可测的帝王谋略,为石膏山增添了另一种内涵。
  明末清初大儒傅山先生,于顺治十四年秋携子傅眉游览石膏山,逗留期间,为石膏山留下珍贵墨宝,有后寨门“义蜂壁”石刻一处,还为天竺寺题额“山林野趣”,作于石膏山的五言律诗《义蜂》写道:“群蜂失其主,浩荡往来飞。苦螫撩人打,甘心得死归。穿花红乍落,入林绿全腓。烧睫君臣泪,无从湿道衣。”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与忠肝义胆,为石膏山注入了千古浩然之气。
  位于山脚的“龙吟书院”,在唐初叫“古道书院”,后周末年更为现名。书院因坐落在灵沁古道上,过往的名人骚客多所驻足。据考证,王维、李商隐、赵匡胤、赵普、于谦、傅山等人都到过龙吟书院,或打尖、或咏诗、或题字、或游历,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
  如此丰厚的人文赋存,使石膏山的名字更具有了神秘性。
  石膏山以龙文化为主打底色,还有更多的自然人文因素:山形似龙,水吟如龙,龙窝、龙洞、龙墙、龙柱,黄龙瀑、青龙瀑、崖柏龙、龙吟谷……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崖柏龙。崖柏本身就是稀有珍品,而这里的崖柏却形如真龙,还成了群,活枝枯根,扭曲盘延,骨质姿态,呼之欲出。有关记载显示,崖柏起源于恐龙时代,最早的化石始于侏罗纪中期,白垩纪是崖柏化石的鼎盛时代。
  来过了石膏山、来过了灵气充盈的“龙世界”,在之后的慢品和回味中,蓦然之间被一种精气神震撼,这难道不是最有价值的神会吗?

徐建宏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