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汾水间的乡愁画卷
——简评散文集《鄂河谣》
吕梁汾水间的乡愁画卷
——简评散文集《鄂河谣》
乡愁,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归属,一种故土情结;更是烙在深处的民族记忆,亘古绵长的家国情怀。“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阅读陶健散文集《鄂河谣》,总叫人想到“乡愁”。
《鄂河谣》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散文集,约70万字,包括3个单元,上卷《鄂河谣》为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记述了这一时期的环境、生活、趣事、情感、遐想,是对生命来路的依恋、怀念、咏叹、礼赞;中卷《有距离的地方》,谈天说地,抒发情感,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下卷《看云闲笔选》为一鳞半爪式的随行记录,直面现实,幽默,智慧,隽永。
“从来真情最动人”,这动人的真情,其核心的、贯穿整个散文集全部文章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乡愁”。有一首著名的电影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唱道“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陶健就扎扎实实地在吕梁山里、在汾水畔,出生成长,学习工作,数十年的生活酝酿了浓浓的乡愁,这乡愁爆发在每一个思乡瞬间,内郁于心,流注笔端,便化作了这长长短短的文章。
在这浓郁的乡愁里,是对锦绣河山的浅吟低唱。大山吕梁雄峻浑阔,长流汾水滋养两岸,我想,正是这河山的壮美俊秀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作者的审美观和审美层次,从而又使“美”——家乡的山川美、人文美、生活美,成为这部书的乡愁所寄所在。对山川美的或描摹或记往,是情不自禁,是对大自然的感恩,是对祖国大好河山低沉而纵情的歌唱。《南山》里的烟火气息,《姥姥的家》里细腻的忆往,《归乡》里对汾河平原深沉的爱……一篇篇文章,汇集成了对自己成长生活的一曲深情、优美的旋律,有时候萦绕在耳畔,有时候只回旋在心底……
在这浓郁的乡愁里,是对历史文化的引以为傲。晋南地区,河东一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三晋之源,丁村人、陶寺遗址、侯马盟书、洪洞大槐树……贾平凹在《定西笔记》里说:“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是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鄂河谣》扎根的,就是贾平凹说的临汾,就是那一段吕梁山、汾河水。这一方厚重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人的骄傲与胎记,是他们乡愁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汾城》对一个古老城镇的咏叹,《杨公巷的流年碎影》对中国方志大家杨笃的敬仰与对外婆命运的惋惜……
在这浓郁的乡愁里,是对风物人情的真纯挚爱。晋南地区,地肥水美,气候温润,文化厚重,民风淳厚。作者对不少物产、习俗、人事有或详或略的描述记载,如吕梁大山的秋胡颓子、汾河平原金灿灿的小麦、乡宁饸饹面、襄汾臊子面、“金襄陵,银太平,数了曲沃数翼城”的民谚、老师同学、亲友村人等,不一而足,物产的丰美,人物的可亲,风俗的纯朴,是一种怀恋赞誉,更是永不停歇的记忆。
在这浓郁的乡愁里,是对时代的思考。《高考》的学习努力和迷惘,特别是《看云闲笔选》里的短章,家长里短,社会大事,是感悟感慨,是对家国兴盛的美好期盼。
总体来看,这部散文集意蕴深刻隽永,意境淡远优美,语言晓畅醇厚。那些貌似平易的文字里面往往隐伏丘壑,如同一湖碧水,看来风平浪静,实则潜流涌动,殊堪玩味,尤为精彩的是一些短章,三五百或者千把字中,潜藏了作者关于人生、事业、家国的诸多细密心思,读罢,感觉如海边浪涌,前浪甫歇,后浪已至,这种阅读的快感,让人欲罢不能。作者长期生活于最基层,作品却能不囿于一地一时,不存地域局限、小家子气,有着对生活、生命、世界、宇宙的感受、认识、思考。在语言上,只是拿平实的文字,酿酒一样生发出特别滋味。著名考古学家、“感动山西”人物田建文先生评论《鄂河谣》时指出,“他(指本书作者)不是‘睁眼瞎’‘墙头草’,更不屑于哗众取宠,敢于将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一一展现出来,这是时代的担当,也是作家的使命。”
张泊乡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