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的红枣树
老院的红枣树
正值伏天,回到了忻州老院,东西两边的两棵红枣树让思绪回到了从前。
以前暑假,我会在院里的枣树下玩耍,偶尔也会上房顶摘红枣,红枣刚红的时候,脆脆的、甜甜的,甭提是有多好吃了。我的爷爷奶奶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几乎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他们共生育两女三男,孙子外孙加起来十个。按照爷爷的话来说,算是人丁兴旺。从我记事起,就和他们一起生活,印象中他们除了耕种外,爷爷日常还需要打理承包地,种点儿瓜果蔬菜,拉到市里去卖。伏天正是西瓜成熟的季节,我们兄妹放了暑假就来这里帮衬。白天在西瓜地里看西瓜,以防小偷过来顺走,下午太阳快落山了,我们就一起跟着大人摘西瓜,爷爷奶奶把西瓜传递过来,我们再一个一个地传递,放到骡子车上。装满西瓜后再驾着骡子车晃晃悠悠地回家,爷爷在回家的路上还会割点青草喂家里的牲口。爷爷奶奶养的几只羊和一头骡子,早晚都好生“伺侯”着,可宝贝了。晨光微起,枣树上的露珠还未散去,爷爷便去地里了,他喜欢安安静静地守着那些庄稼,有时拔草,有时整修沟渠。毫不夸张地说,就算顶着灼灼烈日,他也能在庄稼地里坐一上午。
枣红了,秋天到了。到了这个季节,大片大片的玉米成熟了,都已成家的叔叔姑姑们,会成双成对地回来秋收,他们在前面掰玉米,爷爷在后面收割玉米秸秆,再整整齐齐地捆起来,起堆的玉米则是由这些孩子们来装袋,一亩地用不了多久就干完了,然后再由骡子车把各家的玉米送回去。后来,七十多岁的爷爷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一半身体不听使唤,但他看到自己的儿子们都能凭自己之力翻修房屋,看到自家儿子这么有能力,能把房子盖得很气派,心里也是乐开了花。
冬天来了,枣树上面的红枣都收完了,偶尔还有几个犟种在上面停留。年轻时候的爷爷,即便到了冬天也没有空闲时间,不是修农具,就是切草,反正不会闲坐着,我和奶奶则坐在烧得热乎乎的炕上取暖。我看着窗外的麻雀,奶奶拿起针线做起了棉鞋,奶奶眼睛老花经常让我帮忙穿针线。记得小时候,几乎没见爷爷奶奶花钱添置新衣物,奶奶空闲下来,不是在缝补衣服,就是在扎鞋底做棉鞋。那时的奶奶对每一粒米饭都非常珍惜,不管吃饭还是喝粥,她吃完的碗是最干净的。
奶奶生于1942年正月初六,爷爷生于1937年十一月初八,爷爷奶奶这代人历经日本侵略、国内混战、社会动荡等重重苦难,顽强生活下来,把众多儿女抚养成人、安家立业,并帮忙照顾孙辈一代成长。听爷爷讲,太爷爷是党员,保家卫国,抗击日寇,被日本人杀害。那时爷爷才6岁,二爷爷3岁。太奶奶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定襄县河边老家,用豆腐渣水养活了我爷爷。爷爷12岁的时候,也是太原解放时,爷爷独自一人赶上牛车去前线拉伤员。后来,二爷爷长大参加革命,一心要拯救老百姓,当时做了党的通信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当了市工商局的局长,看着自家兄弟这么有出息,爷爷心里是很得意的。
如今,奶奶离开八年,爷爷也离开 一年了。站在老院,看着红枣树,长大的我更懂得了爷爷奶奶生活的不易,对他们的思念也越来越多。
待来年春天,枣树发了嫩芽,风里满是泥土香的时候,我会再回老院。
□张海霞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