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为谭姓得姓始祖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寻根溯源
  1.出自姒姓。据《元和姓纂》《谭氏家谱序》所载,周天子封禹的后人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后被齐所灭,国人有以谭为氏者。
  2.据《万姓统谱》所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中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
  3.其他源流。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壮、瑶、哈尼、满、鄂伦春等族均有谭姓者。
  得姓始祖
  大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水患,但没有成功。帝舜即位后改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而获得成功,舜老了以后,禹接替了舜的帝位。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把禹的后代封于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后就沦落为齐国的附庸地。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于诸侯,干脆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谭子逃到了莒国(今山东莒县),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并尊大禹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谭姓发源地在今山东省境内。汉代以前,山东、河南两地是谭姓分布最广的区域,谭姓历史上三大郡望皆出于此两省境内。汉代时,谭姓分布渐广,据载,汉有隐士谭贤,太原(今属山西)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谭姓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因北方战火四起,谭姓也同别的士族一起徙迁南方,这次迁徙直接导致了以后历代谭姓南方数量多于北方的格局,即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且居地范围在湖南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唐代是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在这样一个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的时代,谭姓的发展更加快速,分布地域也更加广泛。据载,唐末虔州南康(今属江西)人谭全播,拥戴卢光稠起兵,连下虔、韶、潮三州,后在五代时任后梁的虔、韶二州节度开通使。
  宋元时期,金兵的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得北方又处于混乱状态,此期居于北方的谭姓更是向南方聚居。荣载史册的著名人物也多出自南方。如宋有长沙(今属湖南)人谭申,成都(今属四川)人谭宏,金坛(今属江苏)人谭知柔。元有怀来(今属湖北)人谭资荣,宁海(今属浙江)人谭处端。清朝时,谭姓播迁出现新特点,这一时期,谭姓在国内的播迁基本完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谭姓分布,于是,谭姓把新的发展点着眼于国门之外。据载,此时有闽、粤谭姓迁至东南亚,侨于新加坡等国。
  宗族特征
  1.谭姓先祖为帝禹,仁德贤明。谭姓以其祖为荣,不忘大禹治水的精神,承前启后,人物辈出。特别是近现代史上涌现出大批追求进步,为国流血的谭姓志士仁人,如谭嗣同、谭震林等。
  2.谭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3.谭姓所立堂号如“敦伦”“思亲”之中,仍不忘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谭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谭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谭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八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谭纶:主动请缨上前线威震四海守一方
  谭纶(1520-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戏曲家,民族英雄,与戚继光并称为“谭戚”。
  嘉靖年间,福建、浙江等地倭寇蜂起。浙江甬台温等地倭寇为患,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员、卫所官兵疲于应付。南京礼部主事谭纶身为文官,主动请缨赴抗倭前线台州任职,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任台州知府。他在当地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三十六年(1557年),谭纶率兵在台州大挫倭寇。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再率数万人侵扰台州,谭纶再亲率死士与倭寇大战,三战三捷,军威大振。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
  隆庆二年(1568年),谭纶出任蓟辽保定总督,负责京畿防务,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东北防务。明神宗即位后,谭纶被起用为兵部尚书,后遭弹劾,三次上疏请辞,均获留用。其一生军功显赫,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并著有军事著作《说物寓武》二十篇。
  谭纶为官清廉,朝廷曾派人查核抗倭以来诸臣侵吞军需的数字,多者十余万两,少的也有三五万两,唯独他没有任何贪腐行为。谭纶经常教育家人要洁身自好,不招惹是非。弟弟科举失利,他写信劝慰:大丈夫立身天地间,自有许多事业可做。在另一封《寄弟》的书信中,他教育弟弟要胸襟开阔,学会以德报怨。谭纶去世前,还为弟弟定下了“十七戒”,涵盖了为人、处世、交友、情趣等方方面面。此外,谭纶雅好音律,酷爱戏曲,在戎马倥偬中推动了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促成宜黄腔的形成。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