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钢琴家讲述追梦之路上的别样风景,《奏响吧,我的乐章!》节选——

邂逅“明星老师”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这是一本当代“爱乐青年”的追梦“技术指南”。阅读本书你将了解到: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怎样避免沦为“毫无感情的练琴机器”;如何看待同学间的巨大阶级差异?留学时遭遇种族歧视怎么办?……书中披露的很多事实,颠覆了普通人对音乐家生活的想象;作者语言亲和流畅,文章不失幽默感和悬念刺激。
  1994年9月1日,我出生于札幌市。
  我三岁那年,有一张传单投到了我们在名古屋住的公司宿舍。那是雅马哈音乐培训班的广告。一个跟我要好的小朋友想要参加,当时周围的家长们似乎都对此颇感兴趣,都想把孩子送去。于是,妈妈随了大流,决定送我去上培训班的体验课。
  培养学生在听到节拍和音乐时身体自然产生反应,这种音乐教育叫作“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发明的教育方法,听音猜谜属于体态律动的初级阶段。我猜谜的正确率奇高,引起了大人的注意。
  当时的我完全不识音符之类,也从没接触过钢琴、电子琴。
  在培训班学了半年,父亲趁我幼儿园小班结束之际决定调回东京。据说当时雅马哈音乐培训班的老师对母亲说:“这孩子的听力太好了,到了东京一定要让他继续学习音乐,不管是钢琴或是小提琴都行,他一定会有出息的。”
  其实我只是从遮住眼睛的手指缝间,偷瞄了老师弹的是哪个键而已。
  从名古屋搬到东京后,四岁的我进了“一音会”音乐学校,在那里学习到十一岁。这个培训班培养孩子的绝对乐感。
  在这里,学员也被要求说出老师在钢琴键盘上弹的是什么音。在名古屋时我就通过作弊,将这种听音游戏当作拿手好戏。但没过多久,我就不用作弊也能轻易地辨识所有的音了,本以为非得作弊才能知道,事实上并非如此。尽管谁都没教过,我却立刻就能知道这个音是哪个白色键盘发出的,而且还能听出黑色键盘的半音,并模拟和弦和不协和音,如果仔细听,即使一股脑儿弹出十一个音,我也能从低到高说出它们。
  我小时候还以为把耳朵听到的声音照原样再现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其实不然,与我同时学钢琴的妈妈就不善于听音猜谜。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则更是很难立刻掌握,于是我意识到自己或许与周围的孩子略有不同。
  当时的一音会规模很大,有数千学员在学习绝对音感,不仅进行以听音猜谜为起点的韵律训练,还会排演小型歌剧,让孩子们以音乐剧的形式表演《皇帝的新衣》《白雪公主》。我属于惹人注目的,自己举手报名要角色,对于登台表演毫无恐惧或羞怯心理。
  一音会最初的教学以韵律训练和小型歌剧为主,钢琴属于副课,开始时两周一次,每次弹半个小时。最初教钢琴课的木下尚之老师长得酷似日本电视台综艺节目上的艺人“茄子”。我是这档节目的粉丝,所以见到木下老师瞬间一惊:“茄子!茄子会弹钢琴?”我一厢情愿地认定满脸胡须的木下老师就是“茄子”本尊,还跟父母撒娇耍赖说:我只要“茄子”老师教我弹琴,否则我就不去上课了。
  据说有的老师在给小朋友上钢琴课时采取严格的教学方式,但木下老师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的,他摒弃了那种强行给孩子灌输音乐知识的斯巴达式教育,而是自己率先“垂范”,让孩子懂得什么叫作“享受音乐”。设若我当时所受的是揠苗助长的“英才教育”,或许在四岁的阶段就已经极度厌恶音乐了。幸亏有木下老师,才有了后来的我。原本两周一次,每次半小时的钢琴课,又因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增加到一周一次:在当地的夏日祭中,赢得打靶游戏就能获得玩具或造型各异的气球作为奖品,我跟妈妈谈条件:“如果让我去玩打靶,我就答应每周都上钢琴课。”
  随着练琴时间的增多,我能弹奏肖邦的《练习曲》和《幻想即兴曲》了。刚满11岁时,木下老师说:“我能教阿恭的东西都已经教完了,我把自己这二十年来学到的知识全传输给他了。现在的阿恭水平已经超过我了,该让他从我这里毕业,跟更好的老师正儿八经地学习弹钢琴了。”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