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为何而战?何时而归!
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为何而战?何时而归!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如果来描述李白,该怎么描述他呢?
从他的诗歌中,能看出几个点:他爱喝酒、朋友不少、常常夜里不睡看月亮,还有说话总有些夸张,三千丈、万里风。
字如其人,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这个人的书法,一个人的文章也正如这个人,李白的诗就是这个味道,读李白不会有晦涩难懂的感觉,不会有缠绵悱恻伤筋动骨,而是豪情万丈一气呵成。
《子夜吴歌》是乐府的老题目,吴歌就是吴地的歌曲,这个地方的人说话声音软糯,说话和唱歌一样,辛弃疾写《西江月》里说“醉里吴音相媚好”就是指这样的地方语言。子夜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指夜晚,而是相传晋代有一个女子叫“子夜”,女人们唱的歌,《子夜吴歌》这个题材也常常以女性为主,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讲的是西施采莲的故事——“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而《子夜吴歌·冬歌》讲的是思妇的故事——“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征人思妇主题的流行不但是指唐朝边境战争频发,思妇是社会的主流情感,而且思妇闺怨主题也是文人心中的某种寄托,寄托自己渴望皇帝赏识和关注的心理。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题目,李白没有过分去追求什么新的意义,也没有更多的情感倾泻,仅凭着一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就成为这个主题中傲视众人的顶尖作品。
这首诗和《关山月》的描写很相似,都是描写一个夜景和月亮,但这首诗加入了“捣衣声”声音,单纯就气氛和层次而言比关山月的苍凉和辽阔丰富了许多。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边疆独有的景色;“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是战争时期都城特有的景色。李白写景写人都是要找到这个特别和独有的东西,让寻常变得不寻常,让日常变得传奇,让平淡出现突发的一瞬间。
“捣衣”就是妇女的基本劳作洗衣服,在唐诗“捣衣”特指思念丈夫。因为古人的衣服没有化学洗涤剂,全靠人捣衣来洗,而这些工作往往都是女性来做。捣衣不单单是洗衣服,而是睹物思人,因为思念丈夫见不到丈夫就把他衣服拿出来洗一洗吧,仿佛看见衣服就能够看到丈夫。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玉关还是玉门关,这么大的风吹不散捣衣女子的情绪,那片情绪留在千里之外的玉关。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相比前四句,这两句有点配不上,写得太直白和寡淡了,感觉像一个大作家开始写小学生作文。不如就停在前面总是玉关情结束就好。
古人的战争,不是为了国家荣誉而战,而是每个人的徭役,就是家里男丁必须服从的义务。对于百姓来说,打仗不是求功名获赏赐,而是赶紧干完这个活儿回家种地就好。良人远征,不知我为何而战,家里妻子,不是他何时而归。
这是两个人的悲剧。
十八花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