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沈鹏先生
怀念沈鹏先生
沈鹏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去年8月22日,我曾以挽联形式表示对先生的悼念:
烁今旷古,妙手铁肩,学海泛舟征远棹;
千字帖文,三余吟草,书坛执帅仰高峰。
尽管如此,先生的品格、学识以及行踪,还不时在我脑海中涌现。
一
1999年9月,中国文联负责组团去台湾访问。沈鹏任团长,上海、安徽、甘肃、新疆和山西的文联负责人为成员。本来还有两位女士,一位是西藏的著名歌手,一位是安徽黄梅戏的著名演员。她俩均是各团演出的台柱子,要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的演出,未能成行。因全体成员都是偏重文学和行政的,只有我偏重书法并兼任山西省书协主席,所以与沈鹏先生之间交流较多。
在台北圆山大饭店,沈鹏先生与我住在隔壁。我随身带着一台照相机,从台北到高雄,一路上记录下他活动的身影。有讲话的、有写字的、有写诗稿的、有参观的,也有他在阿里山、蝴蝶兰花园内单独留影的。
这是我第一次与沈先生近距离接触。他平易近人,知识面广,给人印象极深。下榻台北圆山大饭店时,我们代表团的房间就在饭店阅览室旁边,这里的阅览室宽敞明亮。一天晚上,大伙坐在这里看报,有人建议我与沈先生商量,能否给大家写几个字,难得同团一场。我很婉转地向沈先生表达了大家的意思,他满口答应,让我准备一下。我在附近文具店买了宣纸和墨汁,毡子一时没有,便找了几张旧报纸当作毡子。沈先生操起他定做的长锋毛笔,给每个人写了一条。虽多为四个字,但字字珠玉,大家都爱不释手。当时给我写的是《赵望进书法艺术》书名。字写得虽然不大,但很精到。我如获至宝,第二年出书时就用上了。
二
2001年5月1日,我个人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当时沈先生因眼疾在郊区疗养,不能前来出席开幕式。他委托前去请他的朋友送来一段贺词,贺词说:
望进同志:
欣闻你的书法艺术展五月一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应出席,但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参加,特致歉意!
你的书法崇尚传统,自成风格,底功较深,气势宏大。展览的举办,是你书法成果的集中展示。通过这种形式,你可以广泛听取意见,观众可以得到启示,同行可以交流。这是一件好事,谨表示热烈祝贺。
我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一辈子下功夫。这次展览也将是你创作上的一个新起点。我深信,以后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祝展览圆满成功!
沈鹏
二○○一年四月三十日
2017年11月10日,我的书展在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他当天写来贺信云:
望进同志:
适才收到大作展即日举行,此多年积跬步以成千里之硕果,谨致热烈祝贺!
沈鹏
二○一七年十一月十日晚
三
2002年5月26日,第十三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在太原举行。在研究开幕式议程时,中国书协有关负责同志安排我主持,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张彪致辞。我提议让沈先生写一首诗在开幕式上宣读。大家一致同意。沈先生写了一首《七绝》:“青蛙古水芭蕉句,白鹭青天杜甫诗。借得晋祠泉涓涓,灌浇邻友并连枝。”第一句引用日本俳句作家松尾芭蕉句“古池呀,青蛙跳入水声响”,第二句巧用唐代诗人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句。两句点出了中日,第三句又引出“晋祠泉水”,浇灌两国友谊之花。
开幕式上,满头银丝、71岁的沈鹏先生操着江阴口音,用古调吟咏这首诗,引起了热烈的掌声,把开幕式推向了高潮。
沈先生说他30多年前来过山西,因工作很忙,只在太原、大同停留了几天。他深知山西是文物大省,古迹名人很多,这次要很好地静下来参观欣赏一番。
沈先生不虚此行。他参观了晋祠,拜读了傅山的书画原作;他参观了榆次的常家庄园,从正在展出的《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看到了山西的概貌;他参观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登上古城墙,放眼开怀;他参观了双林寺,对精致的彩塑流连忘返;他参观了傅山碑林公园,用小本子记下了精彩的部分。每到一处,他都看得认真细致,每到一处他都作诗作联留墨宝。在晋祠题写了牌匾“宝墨堂”,又撰联曰:“五合五乖思虔礼;四宁四毋赏真山。”为双林寺题写了牌匾“灵鹫遗风”,为常家庄园题写“观稼阁”,为傅山碑林公园题写了“鼎臣殿”。写完鼎臣殿三字后他对我说:“你可以配一副楹联。”正好联家马长泰撰好一联让我书写,我使用隶书书写,同“鼎臣殿”一块刻挂了出来。
沈先生工书法,善诗词,每到一处总要写一定的诗句。这次他来太原共写了四首诗:其一《第十三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开幕》、其二《双林寺归来》、其三《双林寺塑像》、其四《傅山碑林》。这几首诗都草拟在他的小本本上,回去后才认真推敲修改。
他在参观完“傅山碑林”后,即在他那小本本上写出一首诗:“绿杨荫里数徘徊,天纵南宫刚正颜。宁为良医不为相,一方贞石一真山。”当时公园负责人请他用毛笔字写出来,他没有答应,说诗还得修改。
5月29日,他乘汽车返京路过石家庄小憩时,给我捎来了短信,把这首诗改成了:“绿杨荫里数徘徊,亦取南宫亦取颜。良相良医何所取?一方贞石一真山。”6月12日又收到他从北京的打印稿,并附言:“略有改动,如发表请按此稿。”此稿只把第三句的“取”字改成了“为”字。一首短诗,三易其稿,可见治学态度之严谨也!
这里还要顺便提一下,沈先生在并期间,著名书法家卫俊秀仙逝。他闻之甚为悲伤,命我为他拟了唁电发往陕西师大。在离并时,听说我的儿子枫涛秋天成婚,他说这得祝贺一下,便问清一对新人的名字,在四尺斗方上写了四个大字“晓涛荣枫”,两字一行,正念巡回念均成一义,可谓巧之又巧。
四
癸未(2003年)夏,我客居青岛弄海园。面对大海我心潮澎湃,书性随之而来。遂铺开尺八屏,追傅山笔意,从早6时开始,一天完成草书《千字文》,全长14米。装裱完后,我同一位朋友带到北京请沈先生审评。沈先生问了书写时的情景,即在卷末题跋曰:“望进仁君草书千文,煌煌巨制,长十四米,作于癸未之夏。当是时也,君筑室青岛海滨,面对潮汐掀翻,天地氤氲之气寓于笔端,而青主之神韵乃不期而至矣。一日之中一气呵成,无讹舛,无懈笔,若非虔礼之五合,安能得乎。乙酉冬沈鹏观题于介居。”
五
2007年夏,含光山庄开辟了百米弧形长廊一座,负责人邀我在这里建造一个碑廊。我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作品时,沈鹏先生下榻晋祠宾馆。我们去晋祠宾馆看望他,他问我最近忙什么。我简要说了准备碑廊的情况,他非常高兴地说:“我给你写碑廊的名字吧。”
不几天他就告我写好了。“赵望进书法艺术碑廊”写在四尺对开宣纸上,每个字有拳头大。他说这是他最近写得最满意的一条。
对这样珍贵的题名,河北曲阳县刻碑的安大师也感到震惊。他选了一块长2米,高1米的“夕阳红”上等大理石把字阴刻上去,又贴上真金箔,立在碑廊的正中央绿荫丛中。
六
2006年8月26日,国学大师姚奠中的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因另有安排,沈鹏先生未能前来参加开幕式。
第二天上午,我和刘锁祥去沈先生家中,一来拜见,二来请沈先生能抽空看看姚先生的展览。
寒暄后,沈先生说,咱们现在就去。我们陪同他和夫人殷大夫,一同前往姚先生下榻的王府井饭店。
两位大师一见如故,交换了各自的书法集后就开怀畅谈。由北京谈到太原,从崇碑谈到尚帖,他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严肃谨言。
他们一直谈了两个多小时,眼看到了中午,谈话意犹未尽,难以收场。于是两位老人及其家人就在饭店共进午餐,席间继续谈论着关于碑和帖的话题。
七
沈鹏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更是一位道行很深的诗人联家。他的作品往往是诗书结合,独领风骚。在与他接触的日子里,每每看到他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本,随时记下要点,随时悟出惊句。他曾送我《三余诗词选》《三余续吟》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诗书明信片,有时也寄来当年的近作。这些都是我学习的范本。
我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平时也写点古体诗,和朋友韵,但在格律上很难把握好。我也曾试步沈先生韵和过他的诗。如2014年,步其《咏马》韵咏其草书:“雄豪载韵任神行,虎啸跟随赤兔声。抵垒狂猊抒壮志,奔泉渴骥竞长征。疏能走骏实凝重,密不通风愈显平。驻马观碑崇圣手,新驹入阵乐逐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武正国先生评曰:“沈君作书神采尽显作者笔下。”沈先生的《咏马》诗为:“疆场万里一横行,呼啸风飞龙虎声。志遂霜蹄弄骄影,功成玉辔待新程。槽寒旧日苦温饱,厩满今时乐太平。报效忠诚生死事,膘肥还欲请长缨。”《书法导报》登载沈先生乙未(2015年)中秋口占绝句一首。诗之书稿占据了整整一个版面,其句云:“阴晴圆缺寻常有,偏听今宵雨打窗。不见庭前花弄影,万家灯火浴辉煌。”我心血来潮,即写了一首《乙未中秋步沈鹏韵》,内容是:“多情玉兔家家有,遍镀银光户户窗。拜月苍穹追梦远,漫吟古韵赞新煌。”这两首诗曾在报纸上发表和在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过,只能说是向沈先生学习的一个例子。
八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书画报以独家观察并推出“2018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其中画家六人,书法家四人。书法家四人中有沈鹏、张继、高秀清和我。新闻中提到:“书法大家沈鹏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理性的思考,为中国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淅的思路……他本人作为跨六届中国书协领导,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的灵魂人物。”“灵魂人物”名副其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沈老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志同松柏清同竹,言可经纶行可师”的品格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赵望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