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李商隐《蝉》:一树碧无情一生命无常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一种小昆虫,有的诗人从它身上看到了高贵脱俗,如虞世南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有的诗人从它身上看到了现实患难的无奈,像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些诗人把自己比做蝉,清华自傲,深陷泥沼,但总体都是积极的,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的。
  但咏蝉的佳作中,有一首没有这么阳光,诗人在烦躁和无奈中讲着自己的牢骚,蝉的命运被放大到不仅仅是蝉,他从蝉的身上看到了命运的无情。
  《红楼梦》里林黛玉说不喜欢读李商隐的诗,是李商隐的诗里有太多的纠结和无奈,看上去不是大丈夫的气度。李商隐的诗是一个文艺中年的纠结,他在诗里很少像李白那样写自己的理想豪情,也极少像杜甫那样批判时政,他更像一个对着镜子和空气,暗自神伤、自言自语的人。这和他身处的晚唐时代莫名契合,他深陷于朝堂之上的党争之中,本是同朝为臣,却水火不容相争多年,争的话都是仁义道德,却互不相让你争我抢。
  李商隐渐渐沉默起来,把内心最隐秘的感情都留在了诗里,他不再轻易对现实悲伤,因为悲伤的前提是花落去,是期待燕归来,他只是一遍又一遍梳理着自己的情感,对着自己的内心喃喃自语。
  李商隐的诗很难懂,但诗的特点就是简单的意象,并不求懂得,懂的人自然懂,不懂意思,你懂得那个场景也好,等你有一天蓦然回首时,你才知道原来李商隐当时就站在这里。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是蝉自言自语的话,本来高处只喝露水就吃不饱,但还是徒劳地再一声声悲鸣,是在求助吗?是在控诉吗?还是在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然后安慰自己。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感叹的神句,神韵集中在“一树碧无情”。蝉鸣叫了一夜,到了五更已经声嘶力竭了,嗓子都哑了,但对于树来说,有什么关系呢?这句这么解释太无趣了,有人说这是一句“追魂之笔,可思而不可言”,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见过“一树碧无情”的人也不足以谈人生,一个人总会在某个时刻遇到“一树碧无情”的。这不是树的错,树依然碧绿,天依然晴朗,只是在彼时彼刻的你的眼中,这都是无情的。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这两句是从蝉写到自己,突然和蝉没有了关联,但没有出了这首诗的意境。人生的困境不是选择对和错,而是左右为难、进退失据,看似有选择,其实没有方向。当官如同树枝在河里,回家家园已经荒芜,人生到了后半段,发现走到了穷途。这里多说一句,古文里的“穷”并不是没有钱的意思,而是极限、绝对的意思,穷途就是绝路,穷人就是没有选择的人,穷的反义词是通或达,而表示没钱的那个词是贫,它的反义词才是富。
  古人的意思很明确,没钱但有选择只是贫而已,但即便有钱,如果走上了没有选择和出口的路,也是“穷途末路”。只是因为今天我们认为财富可以给你更多的选择权,所以把没有选择的穷约等于没有钱的意思。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最后一句又回到蝉上,这时诗人和蝉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烦君不是烦躁你,而是感谢你。今天我们在公共场合如何打扰别人,一般也会说“麻烦你”,是同一个意思——给你添麻烦了。李商隐感谢蝉给他的警示,这里把蝉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当成了和自己一样的人——我和你一样,也是全家这么清白,也是这么清贫。诗人和蝉的对话,充满了自嘲,也充满了失望。

十八花生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