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源自“心吕之臣”伯夷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40617_1cf06a49e02b95a4fc0889104af7521e.jpg

20240617_4b58fe38731ca746791e3853abb092e1.jpg


  寻根溯源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及《世本》《说文》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伯夷被封为吕侯。春秋时期,吕国被楚所灭,吕人以国为氏,称为吕姓。
  2.出自姬姓。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西南部)的吕氏系来源于魏氏。如晋大夫吕锜、吕相便属魏氏后人,而其子孙仍沿袭吕姓。
  3.其他源流。据《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北魏鲜卑族复姓叱吕氏、叱丘氏、俟吕陵氏取吕姓为汉姓。另外,满族、黎、仫佬、土、蒙古、土家、朝鲜等民族皆有吕姓。
  得姓始祖
  伯夷。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董吕村一带,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繁衍播迁
  吕姓主要发源于今河南南阳西一带。春秋时吕国被灭后,其子孙散于今湖北蕲春,河南南阳,山东阳谷,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秦时,吕姓迁播方向主要为陕西、甘肃一带。春秋时晋国大夫吕锜后裔在河东(今山西西南部)繁衍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郡望。汉时,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内蒙古南部及甘肃、安徽等地,均有吕姓足迹。其中山东东平、安徽淮南一带吕姓后裔发展成为吕姓历史上的东平郡和淮南郡两大望族。另载,汉末有吕蒙(今安徽阜南东南)移居江东。魏晋南北朝时,居于北方的吕姓因避战祸,时有南迁者,浙江、云南、湖北均有吕姓入居。据载,淮南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谦为避西晋末年战祸,迁居浙江金华,后成为当地望族。其后人又有迁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唐代,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使吕姓的发展相对平稳、快速。吕姓的郡望规模、人口数量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而随之而来的宋元时期,北方战火四起,促使了吕姓的又一次南迁。明清之际,吕姓发展再度出现新特点,除全国大部分地区广布吕姓外,康熙年间,始有吕姓移民海外者,初以福建、广东为主要迁居点,移居台湾,后又有徙至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宗族特征
  1.吕姓作为中国一大姓氏,名人辈出,各行各业均有吕姓锋芒毕露者。三国人物吕蒙、吕布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杰出人物。
  2.吕姓字行辈分亦尽显其家族特征。如清代吕国泰所纂《吕氏族谱》中载有山东吕姓一支字行为:“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吕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吕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吕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三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吕祖谦,集吕氏家训著《家范》
  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宋代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出身于东莱吕氏,世称“东莱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为名相吕夷简六世孙,宋孝宗隆兴年间进士,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和实录院检讨。
  吕氏是官宦世家,从唐末九世祖吕梦奇开始历任朝廷命官,北宋前期的吕夷简、吕公弼、吕公著,都曾经当过宰相。吕氏家训的核心是敬宗收族,既有对吕氏子弟尊祖敬宗、重社稷、爱百姓的道德要求,也有涉及家塾、婚礼、葬仪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吕氏家族早有家训,吕夷简作有《门铭》、吕希哲著有《家塾广记》、吕本中则有《童蒙训》《舍人官箴》《师友渊源录》等书。
  为更好地教育后人学子,吕祖谦将吕氏历代家训汇编为《家范》六卷,分为《宗法》《学规》《官箴》三个部分,提出了“读书先学做人”的理念和核心在一个“廉”字的“官箴”26条,极力倡导廉政清明的为官之道。《家范》内容博大精深,从敬宗收族、明理躬行、清慎勤实等多方面阐述了吕氏家训思想。《宋史》称赞吕祖谦家训为“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吕祖谦的《家范》作为经典家规,要求学习要学以致用,吕祖谦对于“敬宗”之道身体力行,先后两次在明招山为其父母丁忧守墓,长达六年之久。
  吕祖谦看到家族子弟们在礼仪方面多有欠缺,常出现不尊礼仪的事情,就另撰有《少仪外传》两卷,取《礼记·少仪》为名,当做吕氏训课劝学的读本,书中引用了先贤的嘉言懿行,注重了生活中的礼仪养成,对子孙在勤学、节约、处世等方面进行教育。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