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国被灭 其后人以国为姓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40202_d2a5d3c0de700b719aadcccf229e9ccb.jpg

20240202_e798aee1c16c8ee7b92ecdc8675b2f15.jpg


  据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朱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14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总人口约1500万。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曹姓,以国名为氏。帝颛顼之后裔曹安之后西周时被改封于邾,其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朱。
  2.据《姓氏急救篇·颜师古注》等资料所载,出自舜帝时大臣朱虎的后裔。
  3.出自子姓,以字名为氏。据《姓氏急救篇·王应麟补注》所载,宋微子启的后裔有公子朱,其后以祖父字名为氏。
  4.据《路史·后纪》及《续汉书·郡国志》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上古传说中的古天子朱襄氏。
  5.出自狸姓,以字名为氏。据《尚书》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尧的儿子丹朱之后以字名为氏。
  6.据《朱氏宗谱》等资料所载,由他姓改姓而来,包括“冒姓”与赐姓。
  7.据《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的朱姓。
  得姓始祖
  无论曹姓朱氏、子姓朱氏,还是狸姓朱氏,追根溯源,莫不是黄帝之后。各支朱氏远古由朱(邾)挟(一作侠)始。颛顼的后代陆终生有六子,第五子安被封在曹(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消灭了商朝以后,把曹国之地封给他的弟弟振铎,而把曹安的后代曹挟改封在邾(今山东曲阜东南),为子爵,称朱(邾)子挟,或朱(邾)挟。战国时代,朱(邾)子挟建立的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其后人以国名为氏,称“邾”氏,后去邑为“朱”氏。朱(邾)挟从而也就成为朱姓人的始祖。
  繁衍播迁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宗族特征
  1.朱姓历史上曾称帝者二十一人,称王者无数,政治地位十分显赫,家族兴旺,形成了众多的郡望。
  2.由于朱姓族人历代均名人辈出,广播于各省,形成了众多的堂号,并且将堂号写于生活中的各个地方。
  3.各支朱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湖北随州朱姓一支字行辈份为:“绣嬇一言鼎,师朝□之俊,祖德本绵长,家声思丕振。”续修字行为:“久大规模定,流传万世盛,华国有文章,经济从先圣。”广州两岳朱氏字行为:“明儒业以训世传家,诚正修斋,徽国清芬贻泽远;仰祖谟之承先启后,名贤忠义,岳山光大肇基弘。”上海朱姓一支字行为:“铉国岳承德,铭之朝文增,锡澄树耀培。”金陵朱姓字姓为:“耀云廷日国慎家,肇启朝岳方庆德。”江苏建阳朱姓一支字行为:“世应国云德,明律敬滋松,浩棠潮朴勋,绍仁贻荣圣。”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五十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朱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朱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四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落落三百字 千古治家经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又世称朱文公。自小聪颖,善学好问,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朱熹从事教育五十多年,振举书院建设,广注典籍,于经学、史学、文学、乐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朱熹不仅是一代大儒、理学宗师,治家同样严谨有方,他把儒学精华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规家训之中,对朱子后裔影响深远。《朱子家训》是朱熹晚年留给后世子孙的一篇著名家训。全文短短三百余字,讲述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精辟阐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
  在朱氏家训中,对个人感情,大力倡扬“私愿知偿,私恩知报,私怒不逞,私忿不蓄”;对待人接物,主张“事上无谄,待下无傲,公门无扰,讼庭勿临,非法勿为,危事勿与”;对节操修为,谆谆劝诫要“行止必谨,出纳清白,戏玩有节,饮酒不乱,服饰无侈”;就连耕种劳作,也明确提出“农桑知务,赋税及期”的要求。显现了克己思想在朱氏家训中的首要地位。克己就是要克制和约束言行,对欲望要讲方寸、讲量度、讲理性,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战胜物欲诱惑。
  《朱子家训》寥寥数百字,深刻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这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八百多年过去了,朱熹后裔繁衍生息,已历经三十多代,子孙遍布各地,达数百万之众,《朱子家训》是朱姓共同的人生指引。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