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传奇——两位文化学者笔下的高僧法显
文史瑰宝《佛国记》
取经传奇——两位文化学者笔下的高僧法显
文史瑰宝《佛国记》
《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是法显亲自撰写的一册西行纪实,同时也是法显自己的成长传略。从多方面来说,这部作品都具有不菲的价值。
《佛国记》内容包含极其广泛,珍藏价值极其厚重,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它既是一部作者自传,也是一部旅行游记,更是一部地理考察纪略,还是一部人文社科论著。《佛国记》当然首先是对于法显西行所到之处的相关经历记录,同时也对沿途诸多国家地域民族多有考察。法显作为一介僧人,却绝不拘泥于佛教文化的记录与对比,而是轻抒笔墨,展开了对于公元五世纪早期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政治、宗教、文化、民俗及生活习惯的全面记录。作为佛教徒,法显对这些地区和国家佛教发展的情况及圣迹所在的记叙更是详略得当、轻重有分。正是如此,在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看来,《佛国记》的价值都远远超越了佛教佛学本身。
我们知道,佛教之于中国,其传播途径有着非常明显的双向性:那就是东来和西去。据现有史料考证,佛教进入中国最早始于天竺僧人的东来。而真正使佛教能够中国化,其贡献最大的则是以法显和玄奘为代表的那些曾经西行取经的中国行者,《佛国记》则是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诞生的可供后人与世界研究的最为珍贵的文史瑰宝。关于这些,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有阐述,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是《佛国记》在佛学之外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首先是《佛国记》在中外地理和交通方面的贡献和价值。法显以其亲身所历,为后来者探索了一条由中国到达西域诸国的必由之路,也为后人指出了这条路上所应该注意的处处艰难险阻。关于这一点,上世纪中叶日本最为重要的汉学家足立喜六就曾指出:“《佛国记》至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西域探险及印度佛迹调查者,尤为重视《佛国记》,大有必携之指南针之概。”另一位著名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则更是明确指出:法显“首次完成了足以留存史册的大长征。无论是玄奘还是义净,对于其他许多求佛僧来说,《佛国记》已成他们去天竺的路标。我唯有心悦诚服,低头致敬。”
其次,《佛国记》又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佛国记》有史以来第一次翔实地记载了公元五世纪印度及南亚诸国的现状及之前的历史,填补了中国及东亚对于这一地区历史研究的空白,对于印度的史学者来说,《佛国记》也已经成为他们研究那段历史的必读经典。对于这一点,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那烂陀大学校长阿玛亚蒂·森有着高度的概括:“《佛国记》照亮了印度。”而另一位当代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则指出:“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同时,我们也有必要指出,《佛国记》还具有着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文学价值。作为古代游记文学作品中的另类,《佛国记》采用了当今盛行的纪实风格,言简意赅,精炼至极,绝无废话。我们仅举一例,法显对于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记述,仅仅51个字:“渡沙河,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51个字,向我们展示的可是茫茫无际的沙漠之旅,其间恐怖景象横生,天气变幻无常,唯有累累白骨才是旅行者辨认方向的标识,放在我们今天的散文家来写,怕是没有一万字放不下笔头、停不下码字的吧?然而,法显竟然以51个却又字字惊心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描述了这一艰难旅程。此种笔墨难道不足以让我们除了叹服之外,还应该学习点什么吗?
最后,我们还不得不回归到《佛国记》对于中国佛教和世界佛学的贡献及其影响上。作为西天取经第一人,法显不仅以身作则,开拓了西行求学之路,而且以《佛国记》为后人留下了前行指南,这才使得玄奘、义净等求学者义无反顾、络绎不绝地走上了法显为他们开拓的道路,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伟业,其精神和文化意义早已远超佛学与佛教本身。
郭天印 张剑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